為什么外套粘套都以微粘作為高端類型,而不是用類似狂飚的那種蓋膠粘性為主,這個答案,我想是從K1plus上面得到了答案。高端外套粘套,有蝴蝶的d09c,多尼克的c2和a1,挺拔的k3,岸度的c53,尤拉皇朝zgr,無一例外,這些高端粘套外套都是微粘性的。因為目前來看,只有微粘性的外套,它的膠面才能做得相對易透,從而保證速度好,彈性好,而且還有微粘性。如果使用類似狂飆的那種蓋膠層,那就肯定難透。狂飆因為可以通過刷油去膨脹海綿,而膨脹的海綿又能拉扯開膠面,所以狂飚才能用蓋膠的粘性。如果外套也用蓋膠粘性,那就會變得難透。舉個例子,奔騰2就類似狂飚蓋膠膠面結合內能外套海綿,實際上的效果就確實一般,速度一般,底勁也不是很突出。所以粘性外套要想做好,基本上就必須做微粘套膠,這樣才能保證速度夠快,速度夠快,底勁才足夠好。
k1plus其實不難打,比奔騰2的速度更快,但達不到d09c或者c53的那種速度和力量。因為k1plus確實比較粘,它的膠面太韌了,實際的效果就是旋轉不錯,但速度拖后腿了,所以最終的底勁也不是很理想。而且k1plus好不好打,就比較挑底板,不是貼每種底板都好打。相對來說,像d09c它就比較百搭,配純木,配內置或者配外置都比較給力。當然了,價格不同個,這么對比略有不公平。但k1plus這種粘套,確實粘性有點過分好,膠面有點過分的韌,如果搭配合適的底板是會給力的,但它肯定就很難百搭,到不了d09c或者c53的級別。目前來看,c53和d09c貼正反手都行,貼很多類型的底板都會好打,速度快,旋轉強,底勁也比較強。
阿波羅尼亞zlc,蝴蝶的內置zlc真的有點挑膠,而且正反手的互相影響非常明顯。之前我打反手d64的時候,很輕快,很通透。這次正手換了k1plus之后,正手難透板,反手也導致難透板,這就很難受了。我的分析是k1plus的膠面太韌了,雖然它的海綿是50度的,海綿其實談不上太硬,但膠面的韌性太強了。正手肯定是難透,確實沒有c53或者d09c透板之后的噴彈感覺。k1plus用在正手位旋轉確實很強,但基本上沒有清晰的透板體驗。整個的感受是發悶,正手旋轉可以拉很轉,但不噴,哪怕透板之后,出球依然不噴。所以基本上來說,k1plus有點挑底板,而阿波羅尼亞zlc本身就挑套膠,兩者組合,體驗不好,不透,正手不透,反手也導致不透,比較尷尬的體驗。
很明顯的,要配套膠,阿波羅zlc正反手都得通透才行。以為阿波羅尼亞zlc本身很韌,這個板子應該是蝴蝶最硬的內置zlc之一,配膠稍微韌了一點,就難透板。所以人們會說阿波羅尼亞zlc配狂飆顯得斷檔,確實會如此,這板子韌性太強,剛性也很強,不是很適合高密度海綿刷油的狂飆。要配粘套,必須微粘性的,比如c53,d09c,多尼克a1,赤龍或者k3。配粘性特別好的,阿波羅尼亞zlc確實感覺有點不順暢,發力檔位過渡不順滑,就像是斷檔。
其實k1plus也不算差,只是有點挑底板。而阿波羅尼亞zlc支撐力是很強的,就是有點挑套膠。分開來看,兩者其實都挺有特點,也有實力,但底板和套膠的搭配從來都不簡單,很難配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