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第一次令我對匹克印象改變的就是這雙鞋,剛出的時候去各個匹克專賣轉了一圈,無奈咱這種三線城市享受不到第一時間上架的待遇。所以一直等到現在才入手。
與巴5相比,雖然這雙“大三角”也算是簽名鞋吧,但盒子的待遇卻是科比級別的,用的只是匹克的普通鞋盒。雖然比較結實,但樣子是夠磕磣的,希望今后在鞋盒上多下下功夫,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提升不少。但千萬別像耐克那樣,美其名曰“環保”,然后把鞋盒弄得跟豆腐似的。
尺碼方面,和巴5一樣,依舊是45碼,看來只要匹克不像李寧那樣抽風似的來回改鞋楦,我基本今后就45的了。
開箱,依舊是無紡布襯子,感覺不錯。但是布的面積最好是當做的大點,常規擺法不容易把鞋子都包住。
吊牌和“刮刮卡”,咱就是享受這么點小細節,你能做到呢,最好,做不到呢,咱也不強求。多了不奢望,我們只是想和日本消費者享受一樣的待遇,耐克你看著辦吧。
當時第一眼看到這鞋就被震到了,一掃我對匹克只會抄得印象,整體外形相當符合我的審美觀,鞋型流暢而不失穩重,這點可以給打滿分,在個人看來,拋除性能上的考量,單憑外形也要收這雙鞋。
整雙鞋的點睛之筆——“大三角”,算是近年來我見過鞋子當中,將品牌標志運用的最好的一個范例了,相當有沖擊力,在場上很顯眼,基本一眼就能認出。
沒拿到實物之前,我以為“大三角”的位置很硬,擔心會卡腳面。但那到手以后才知道材質和巴5差不多,很軟,而且彈性也不錯,前掌彎折的時候很舒服。但這個設計有一個小缺陷,就是一旦把鞋帶拆下來以后就很難穿回去,這點提醒大家注意,換鞋帶前要三思。
鞋子內側很簡潔,并沒有復雜的修飾,但我覺得“PEAK”那四個字母要是拿下去感覺會更好一些。
皮特魯斯的Logo,設計的稍顯簡單,單純的縮寫字母形變。和羅斯那個新logo比不了,但是PK一下詹姆斯和韋德的那倆還是夠用的,哈哈。
鞋舌內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標志,是皮特魯斯的諧音。
依舊是金屬鞋帶頭,別跟我扯那些成本之類的臭氧層子,這TM就該是一雙簽名鞋的標配。
后跟設計的稍顯復雜,完全可以更簡潔一些,成本上劃得來的話,TPU大點,再大點,就好這一口兒。
前掌人字紋,后張水波紋,這個組合還是比較靠譜的,內場外場都靠得住。
前掌防側翻做的中規中矩,但向上延伸那部分就有點糙了,和漆皮的粘和處溢膠有點多,也不是特別整齊,看了其它幾雙,不是個案。當相對整體來說,還算瑕不掩瑜。
依舊是厚實的腳踝填充,蹬上以后很有安全感。
和巴5那個厚實的鞋墊比起來,大三角的鞋墊就有點糊弄了,很薄,也沒啥彈性。需要自行更換。
和巴5一樣,這雙大三角的包裹性非常的好,主要還是得益于其全掌內靴的設計。圖上可以看到,匝了很多道線,耐久性是沒問題的。但唯一的缺點是中段設計的比較低,穿的時候容易被踩下去。
最后談下上腳感受,整體包裹性很強,腳踝保護很到位。前掌偏硬,后掌緩震基本夠用,突破型后衛和射手都比較適用。唯一的遺憾是,有點悶,但籃球鞋的透氣一向是浮云,這點可以忽略不計了。總的來說,在目前市價300塊錢左右的款式當中,還沒有哪款在外形和性能綜合考量上,能勝過大三角的款式了,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