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出售的羽毛球拍有很多品牌,但無論如何都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拍子,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賽場上的制勝法寶,得分利器,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羽毛球拍呢?
1.拍子的拍壓,就是羽毛球線上的松緊
一般用1磅作為單位。不同機子的松緊不一樣。拍壓越低彈弓效應越明顯(過低也不行),可以很輕松的拉后場。由于控球時間長,對球的弧線和落點控制比較好,擊球甜區大。對動作的容錯性也好,很適合拉吊打法。但是把球往下壓(突擊扣殺最為明顯)如果動作比較小,球很難壓下來,直往底線跑。由于脫拍速度慢,球好象粘在拍上,落點很難控制,如果想殺的比較貼網比較深老下網。所以下壓技術用的多的人一般喜歡比較高的拍壓。高壓的好處是控球敏銳,脫拍速度快,下壓落點好。很小的動作就能打出角度很大的球,代價就是力量和控球能力。高壓正好適合現在專業羽毛球快速的特點,所以一般專業選手不論男女一般是30磅,雙打更高。
一般人不要使用超過27磅的拍壓,就算動作正確,點搶的好拉后場也很累。殺球沒速度,幾下就手軟了。何況一般拍拍都是身前發力能搶到點的業余基本沒有。而且羽毛球拍比較好的能一直承受26磅就不錯了。高壓線斷的快,上幾次高壓框抽到球上基本上都是斷了。拉線一穿到底的方法最常見,叫兩點穿線法,要用鉤子很容易劃了線,很快就斷了。而且容易掉磅和走線。YY用的是4點穿線法,有4個結,橫豎分開穿。不用鉤子,線的壽命明顯長。而且不容易掉磅和走線。橫線拍壓比豎線高10%,一般就是兩磅,從第6行開始加磅。豎線5.5米,橫線4.5米。
2.拍子的中管硬度
軟的拍桿和低拍壓效果差不多,但對殺球影響比較小。硬桿的下壓落點明顯要好,脫拍快,但比較費勁,適合專業和下壓用的比較多的選手。現在的拍子比以前軟了不少,軟的拍桿是發展的趨勢。好的拍子拍桿和拍框是分開做的,低檔貨是框桿一體,拍桿彎個鉤成為拍框。不論是以高硬碳素,普通碳素,單向排列的“木紋碳素”還是縱橫排列的編制碳素的拍桿都可以有軟有硬。
拍子除了有縱向的纖維(讓拍子有彈性和力量)還有橫向包裹的纖維(減小拍子的扭力提高擊球時拍面的穩定性,提高拍子的控制能力),他們一般不在一層。有的為了減小拍子的扭力更是在拍桿里加了TI(鈦)網(如日本的GOSEN5000TI )或TI線(如YY的所有桿加鈦拍)。拍桿分粗細,據說細桿拍加速比較快,我覺得沒什么不一樣。選拍時拍的彎曲點越靠近拍柄越好。
3.拍子的長度
拍子標準長度是665MM,加長拍一般是675MM,但規定最長不能超過680MM。加長拍有拍桿加長的,有拍柄加長的。拍桿加長的照顧范圍大,進攻力量大,是現在發展的方向,現在YY出來的拍清一色都是加長的。但加長拍力臂長小球控制受影響。拍柄的主要一個功能是減震,它的材料是木頭,所以拍柄也叫木柄。
質量比較好,比較硬的木柄不光減震效果更好,而且不容易壞,它的周長G3(周長89mm),G4(周長86mm),G5(周長83mm),拍柄和拍桿相連接的部分是柄錐,作用是防止木柄裂開,其實就是一個塑料帽。為了減震現在的拍柄錐加厚加硬變短。至于減震墊我覺得是個噱頭,YY,GOSEN的頂級拍沒見過用。打開木柄的底蓋,能看到木柄上有個洞里面有膠狀物,那是配重(空芯柄能有效起到減震作用,乒乓拍早就在廣泛使用這種設計)。
說到配重就要說拍子的平衡點,從拍柄最底端往拍頭算,拍子的平衡點一般在280MM到300MM之間。平衡點值越小拍子揮動越靈活。適合控制型打法。平衡點值越大擊球的力量越大,大力擊球不光能發上力還很穩落點好掌握。長短拍最好不要換著用,我用完加長再用短的老是打不著球。
4.拍框,拍面和重量
拍框的截面形狀最早是圓的(特別是和拍桿連接的部分)。比如最常見的兩支一副的鋁合金拍,全碳素拍早已經不用這種設計了。取而代之的是方型的盒型拍框。它的扭力小了很多,后來又有了又扁又寬,橢圓型的翼型框。它比盒型框揮動阻力小,但扭力比盒型框大,所以現在一般是上翼下盒的結構。
YY的波浪線槽出現過一陣,后來YY又不用了。現在的拍面形狀有傳統的橢圓型拍面和現在用的最多的方頭拍框(拍頭變方的長度有8個線孔俗稱大方頭,有6個線孔俗稱小方頭)。方頭拍的好處是甜區大,方頭越大越明顯,但帶來的是扭力也變大。其實比較低的拍壓方頭拍和橢圓型拍的區別不是很明顯,中等拍壓方頭拍明顯比橢圓型拍好用,高壓時方頭拍的甜區大就出來了。但不像橢圓型拍殺的脆。綜合各項還是方頭拍好使,是發展方向。拍框也有加TI的,作用據說是減小拍面震動。提高擊球穩定性。羽毛球拍的重量分為2U(90-94克)3U(85-89克)4U(80-84克)。輕的比較靈活,重的進攻有力量。同樣的平衡點,還是選重的,起碼料足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