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克四代PLUS開箱
黑色鞋盒配金色TP的logo,側面碩大的PLUS表明了與常規賽版本的區別。
就外觀而言,在與朋友討論后均表示了對當前市售三款配色的喜愛。看到鞋子的第一感受是:編織鞋面的應用應該比帕克四代更輕更透氣。
帕克的個人元素被刻畫在鞋身的各個細節中
鞋面對于球鞋的重要性不亞于中底緩震,帕克四代PLUS的鞋面由編織外層與內靴組成。編織外層較flyknit偏硬,鞋面內外側設計了透氣散熱條,在足面兩側增加了涂層以加強支撐性。
而鞋帶孔由類似于flight web的織帶組成,貫穿整個足面只底部。但區別在于,帕克四代PLUS將這些織帶固定外層鞋面上。
內靴由兩部分組成,腳面網面材質的黃色部分以及腳跟和腳踝海綿填充的紅色部分,此外在腳跟位置又多加了一層填充。
鞋墊依然是使用了硅膠材質,在鞋墊背面能清楚的看到前后掌蜂巢結構的圖案。而鞋帶也使用了編織的原型鞋帶,這樣的鞋帶不易松散。
二、帕克四代PLUS好不好
初穿帕克四代PLUS時,鞋面由于偏硬的緣故沒有完全貼合腳面,腳踝處的泡棉空隙較大,前掌偏寬但能感覺到梯度加速模塊的形狀,后掌S-PAD柔軟可靠感明顯。
包裹性
雖然不是動態飛線,但是織帶孔的設計配合編織鞋帶能將腳面鎖定在鞋墊上,后跟填充也將腳跟卡住,一體式鞋舌并不是講腳踝鎖死,從而提高了靈活性。鞋面兩側涂層加固可以明顯感受到支撐的保護性,之前的生硬感也隨著磨合更加貼近腳面。
緩震性
一般來說,后衛的球鞋需要強調運球突破,對于啟動速度要求極高,前掌梯度加速在實戰中的表現讓每一步都有十分踏實的場地感,這當然不是生硬的感覺,雙密度中底作用于腳掌的主要發力點,這樣的設計提高了球鞋的啟動反饋。后掌的S-PAD則是另一種雙密度緩震模塊,在跑跳中就能明顯感受到中底的壓縮吸能。
耐磨性
兩次實戰體驗均在外場進行,四場實戰后的大底外側出現了細微的磨損,相信在內場或塑膠場內上的表現會更好一些。
抓地力
這一點從往返跑中就能反饋,在外場上大面積人形紋外底無需擔心打滑。側向移動的場地感十分強勁,鞋到人到,人停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