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臺內擰訓練處方--側身位1/2臺比賽
教練可在訓練中設計一些結合實戰的比賽。實戰訓練法有很多,以下是本教練為運動員設計的一種有效的訓練處方:例如“側身位1/2臺正手得分比賽”,規定在1/2臺內進行的比賽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擰(搓的話,算輸),遇半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擰或側身正手沖(搓的話,算輸),遇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或側身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搓的話,算輸),最后得分必須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訓練目的是強化反手各項技術使用率的同時也兼顧了正手并突顯了正手的殺傷力。
心理技能訓練中的注意力對技能訓練的利弊分析
初,中級運動員
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學習者通常需要把注意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尤其是需克服技能負遷移干擾效應對技能掌握的項目。如果不是通過設計心理與技術相結合的動作程序,利用“第二信號系統”(語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方法訓練在擰拉前默念此程序(“手腕向內彎曲,肘關節向外到極限才能發力擰”),你就會受技能負遷移干擾很難掌握此項技術。可見內在注意力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是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有力武器,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最終才能掌握新技術。
高水平運動員
然而高水平運動員就不一樣了,我發現許多水平較高的半路出家者即使在訓練中已經掌握得很好的王皓式臺內擰拉技術,可一到比賽他們就變得沒有把握或失誤頻頻。這種賽練脫節現象,我分析,個中原因是內在注意力影響技能的發揮。“隨著練習的增加,技術變得更加熟練時,注意的要求也隨之而減少。當技術執行完全達到自動化后,注意則被忽略,技術執行的過程成為潛意識的行為”。
也就是說,高水平的運動員擰拉一個臺內球可能還不足一秒,如果你因為很渴望某場特定的比賽勝利,大腦就會額外“努力”本來不必去記憶的那些動作細節,卻去注意它,這樣反而影響了拉球的質量。這是因為已經達到自動化水平的運動員擰拉是無需意識的。你硬要強加意識去記憶那些動作細節就會破壞自動化的執行,罪魁禍首就是你額外的“努力”引起內在注意力對擰拉技能執行的過程上??梢妰仍谧⒁饬υ诩寄苡柧氈惺前央p韌劍,應根據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加以妥善運用,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內注意力對學習技能無疑是有幫助的,但對高水平運動員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有害的。對此應引起廣大的教練員和運動員足夠的重視。
從理論上講王皓式擰拉臺內球,拍與球接觸位是離旋轉軸最遠的正中篇上部,這是橫握拍決定的。當然操作上有時稍微偏一點球的左側也會有的,但離旋轉軸還是較遠,所以主要還是以強烈的上旋為主偶爾也會產生一些微弱的側旋。這與科貝爾立起拍來擰是完全不同的,科式拍與球接觸位是旋轉軸即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球的左側面(以右手為例),此時擰拉出來的球是帶側旋(靠近旋轉軸是旋轉最弱的,所以容易擰同時側旋也不強)。
因為它改變了原來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的左右旋轉軸成為上下旋轉軸,防守時如果板形壓的太低既壓在球的頂部就會下網,許多初學者誤以為這是對方擰出了下旋球來,實質是不轉球。因為板壓在球的頂部正好是側旋球產生的上下旋轉軸,此處是旋轉最弱的地方(情形就像有人拉假弧圈即旋轉很弱的球,你一接就下網)。由此可見,直板或橫板橫握拍時的手腕是不會擰出下旋球的;科式擰法也不會擰出下旋。擰出下旋球不在球的左側而是球的右后側偏下部(以右手為例),當然握拍一定是立的且手腕要向內轉接近180度,好讓板的背面摩擦到球的右后側偏下部(實際上正手正面發下旋也是摩擦到此處),然后順勢翻腕完成整個擰拉動作。
總體而言,科式較容易,比較適合半路出家者和初學者。不過學會了科式后再改王式就困難了,大伙學前要三思而后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