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電2Challenger二十二公里跑步感受
2023-05-01 閱讀[16]
飛電2Challenger,這雙鞋首先要夸的是品控比Elite好多了,無論是外觀上還是功能性上。沒有溢膠,沒有上色失誤,沒有單只中底左右不平衡,兩只鞋的重量也一模一樣。
腳感上比Elite要溫和,泡棉調教稍軟,同時由于中底內部挖孔變少,"等效氣墊"也少了,再加上后跟區域沒有碳板,感受上反饋速度會比Elite慢一點,但緩震體驗比Elite好不少。加寬一些的平坦后跟也更穩定。
前掌翹起高度更低,跖枕形狀更平坦,碳板剛度也更低一些。跑動時可以感覺到相對前掌落地跑者的速度增益沒有Elite那么高。但對中足或后跟落地的跑者來說,幾乎不需要調整,上腳就能適應。同時更溫和的跖枕形狀帶來了更高的彎道穩定性,拿這雙鞋在田徑場兜圈比Elite好穿不少。GCU外底抓地優秀,耐磨可靠,厚度還相對Elite加厚了0.3mm。就中底和外底來說水平很高,是一雙舒服的訓練鞋鞋底,或者是一雙門檻低但性能很不錯的競速鞋鞋底。
其他方面,比如鞋帶,鞋墊等基本與Elite一致,不重復談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Elite的那片微博。
優點說完了,接下來談一談缺點。一般來說,體驗總結的里程數越短,代表鞋子的毛病越大,我越不能容忍。
首先是鞋楦嚴重偏長。我的腳長是265/266mm,購買的Challenger也是265mm內長。但實際穿著效果你們也可以看到,腳趾前方起碼有15-20mm左右的空余。也就是說,標42碼265mm內長的鞋起碼有44碼280mm以上的內長。
同時鞋舌位置又相比Elite更大更靠前,較硬的mono紗鞋面沒有什么延展性,帶來的問題就是前掌彎折時,mono紗鞋面產生褶皺,壓迫腳背造成卡腳。
后跟的港寶比Elite硬,但鎖定效果更差,走路時還好,跑動時只要一提速百分百后跟滑脫,幾乎可以稱為設計事故。這是幾方面因素同時引起的:港寶高度低,填充位置高度低且填充量少。勝利17和Pegasus Turbo2這兩雙也是后跟鎖定有問題的鞋。港寶位置低是勝利17犯的錯,但勝利17起碼填充豐厚;這種形狀且量少的薄填充方案是Pegasus Turbo2上犯的錯誤,但Turbo2起碼港寶位置高。Chanllenger在后跟設計上同時致敬兩位前輩的失誤,在加上內長偏長,讓穿襪子時這雙鞋的后跟鎖定比人字拖強不到哪兒去。
鞋身內層部分區域有透明材料補強,材料的止滑性好的有些過份,本意可能是讓腳不會相對于鞋身發生滑動,但實際穿著時,這些材料會黏住襪子,讓襪子相對腳往后滑動—最后穿進去的時候,腳尖部分的襪子繃得很緊,對腳趾的壓力很大。
我試過好幾種襪子,長襪,短襪,船襪,厚襪,薄襪,各品牌各系列的跑步襪,甚至是籃球的精英襪。都沒能彌補Challenger在鞋面上設計的失誤。最后發現光腳穿著效果最好——前掌彎折時卡腳現象減弱,后跟填充鎖定位置卡得剛好,摩擦力也比穿襪子時要大,基本不會掉后跟,也沒有襪子頂腳尖的問題。但我本身出汗量稍大,不穿襪子長距離地使用路跑鞋后果就是鞋身里堆積一大灘汗水。
我打算重新購買一雙Challenger,但對尺碼選擇開始糾結—如果選稍大一些,固然可以解決前掌彎折卡腳的現象,但后跟鎖定只會更糟。如果碼數稍小,包裹鎖定會更好,但前掌卡腳現象無疑會加重。
總結一下,Challenger的外底和中底設計很優秀,有提速作用的同時門檻不高,穩定性尤其是彎道穩定性強于Elite。但鞋面和鞋楦設計是在糟糕,車禍現場級別的糟糕。同時李寧的發售策略又加劇了這種問題——只有極少幾個城市的幸運兒有去門店嘗試鞋碼的機會。第一批網購用戶只能白白耗費時間,精力和郵費去不停地更換尺碼,說不定最后還會發現沒有一個尺碼的Challenger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