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粘與澀
膠皮表面是粘性還是澀性,僅針對反膠而言。由于生產工藝,對乒乓球運動的理解等差別,曾經只有國內生產粘性膠皮,并且也只有華人使用。現在,逐漸有一些國外廠家開始生產。
粘性反膠
顧名思義,粘性反膠表面的粘性較強,究其原因,是由于生產過程中表面有不完全硫化的蓋膠層。國人打球多在近臺,引拍幅度小,注重旋轉和線路控制,粘性反膠摩擦力強,彈性不大,天生適合小球控制,加上弧圈球的二跳下扎強烈,極富特點,占據著大多數國人的正手。
對于初學者,粘性反膠持球時間相對較長,容易找到摩擦的感覺,加上價格實惠,常被選用。
澀性反膠
澀性反膠沒了軟而粘的蓋膠層,少了粘性,表面也更不容易折壽,出球速度也更快了,因而顯得彈性較大。澀性反膠制造旋轉時,需要把球“吃”得更深,打磨結合,不能僅靠表面干蹭。小球控制容易冒高,弧圈下扎程度不如粘性膠皮,但速度更快,威力各有所長。國人常放在反手,借力發力速度快,彌補發力條件的不足。
2.厚與薄
膠皮標注的厚度參數,指的也是海綿厚度。同一款膠皮,會有不同厚度可供選擇,如0.8毫米,2.0毫米,2.2毫米,max,薄,厚,特厚等,廠家有各自習慣。
國際乒聯規定覆蓋物總厚度不超過4毫米,max和特厚的意思就是在總厚度不超標的情況下,海綿所能達到的最大厚度。超過4毫米后,彈性更大,比賽就失去了公平性。
同等硬度下,厚海綿吃球更深,力量更足,但是在手感上不如薄海綿清晰,容易透板。挑選厚度的方法有些接近挑選硬度,在自身發力能力不夠的情況下,選擇過厚的海綿會影響手感,正手的海綿厚度也常大于反手。但市面上的膠皮總是max居多,選擇余地往往并不大,不如換一款更軟更透型號的膠皮來得容易。
顆粒膠海綿厚度常比反膠薄,有的在1毫米以下,硬度則很少標出,一般較軟。厚度是為進攻保證彈性,比如長膠,不帶海綿的單長膠出球最怪異,彈性也最小,帶海綿的怪異性減弱,彈性增加,海綿越厚越適合進攻。
3.硬與軟
膠皮上所標注的硬度參數,指的是海綿硬度,不同廠家有不同標準,目前主要有邵氏針式和邵氏球式硬度兩種,也有直接標注文字“硬”,“中硬”等。
紅雙喜使用邵氏針式硬度,即邵氏A硬度,其他品牌大多采用邵氏球式硬度,二者間沒有精確的換算關系。邵氏球式硬度的單位跨度要比邵氏A更小,也就是說分隔更為精細一些,主流膠皮從32-55°不等。而邵氏A硬度每增加一度,海綿明顯硬不少,一般在33-41°之間。
正反手的硬度選擇標準不同,一般是正硬反軟,因為正手發力能力多強于反手,需要海綿的支撐更強。正手使用的邵氏A硬度一般在38-41°之間,而反手是33-37°,邵氏球式硬度則大概以43°為分水嶺。
建議初學者選擇較軟的硬度,容易打透進而體驗球感,水平提升后再酌情增加硬度。越硬的膠皮,越需要技術能力的駕馭,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個人喜好而增減。覺得軟弱無力,太肉,那就趕快加硬吧。
4.有機與無機
有機膠皮與無機膠皮的差別,某種程度上等于非內能膠皮與內能膠皮的差別,是否需要灌膠是關鍵。有機膠皮完全可以用無機膠水粘合,只是性能上不夠強勁而已。有些無機膠皮,或者內能膠皮如果大量灌膠后,可能會影響使用壽命,需要注意。如果僅涂抹薄薄的一層有機膠水當作粘合劑,則問題不大,但要小心粘不牢。
無機膠皮需要帶有內能效應,目的在于不用涂抹快速膠水也能達到灌膠增彈的效果。優點是發力輕松,速度快,弧線長,健康環保,缺點是價格高,一些產品內能效果不強或者難以持久,技術有待進一步成熟。有代表性的內能工藝有:多尼克的FD,蝴蝶的High Tension,德系的TENSOR和BIOS等。德國制造的內能膠皮偏重速度,內能效果明顯,日本制造的注重旋轉,國產內能還有一些差距,但追趕已非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