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型上不難判斷,Zoom Kobe 5依舊出自鬼才設計師Eric Avar之手,記得在Zoom Kobe 5諜照剛曝光的時候,過于“跑鞋”的造型也一直為人所詬病,很多人都認為這僅僅是在上一代基礎上略做改動罷了。Zoom Kobe 4的大獲成功,人們對Zoom Kobe 5的期望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外觀這東西是人見人不同的,看到實物的一刻,感覺還不賴,至少沒有Zoom Kobe 3那么的“奇特”,話說回來,即便是Zoom Kobe 3,到最后我們不也是接受了如此前衛的設計,現在反過頭來還十分推崇,所以,多一點時間給Zoom Kobe 5,相信你也會喜歡上它的。
而在細節方面,依舊不太讓人滿意,遠不及Air Max LeBron 7來的豐富,其實也不難理解,盡管Air Max LeBron 7首次采用了Flywire,但卻不是以超輕作為賣點的,而從上一代開始,科比的球鞋就打著“Low Cut”和“超輕”兩個概念,所以在Zoom Kobe 5的細節上,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會帶來重量的元素,比如金屬的鞋頭估計不會再出現了。
鞋舌的武士Logo與上一代并沒有太多的區別,并且在鞋底也同樣加上了一個武士Logo,也算是多了一處細節,不過要是打球的話,估計很快就會面目全非。
同上一代一樣,在后跟的鑄模的TPU里也透著科比的手寫體簽名,區別是兩只鞋都有而不像上一代只有右腳才有。
鞋舌內部依舊是空空如也,因為Zoom Kobe 5采用的是連帶內靴的一體式鞋舌,并不像4代那樣的厚實的大鞋舌,或許考慮到是要求更加的貼合,所以省去了無謂的裝飾,也算是個理由吧。
扁平的鞋帶是我個人十分推崇的,在色彩也上也不是清一色,黑黃的搭配不至于那么平淡,但也不是很新鮮,在上一代上也已經有采用了,而鞋帶頭就寒磣的多,不用金屬頭好歹也像LBJ6上用給塑料的,里面要是刻上24就完美了,可惜,沒有。
當然Zoom Kobe 5也有幾處細節個人覺得是不錯的,比如前掌外側的延伸支架上的神秘符號,和鞋會,鞋模一起參悟了半天也沒個頭緒。
最后來說下鞋墊,在上一代中,鞋墊上的花紋設計略顯樸素,印上“KB”的字樣還給人一種粗糙的感覺,而Zoom Kobe 5的鞋墊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個人覺得吧,有點過于的“花哨”了,不過左右腳鞋墊拼在一起是“24”倒不失為一個亮點。
總的來說Zoom Kobe 5的外觀和細節談不上出彩,但也不至于平庸。這個跟設計師和NIKE的策略有關,總所周知,Eric Avar設計的球鞋更加偏向于使用性,在一些細節的處理往往是一筆帶過,而不管你承不承認,NIKE對小皇帝的重視遠遠大于飛俠,畢竟擁有詹姆斯意味著擁有未來,而科比的影響力,也就這幾年了。
不過歸根到底,評判一雙球鞋的好壞唯一標準還是性能,在這個經濟蕭條的時代,敢賣1290的球鞋,如果不是以外觀為賣點,那么性能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Zoom Kobe 5是否只是上一代的改良而已,還是有自己獨特之處,接下來即將為你揭曉。
既然Zoom Kobe 5依舊用了Flywire,那么還是從Flywire開始說吧,拿到實物,給我的感覺就是,Flywire在Zoom Kobe 5的應用已經到了極致,幾乎覆蓋了從后跟到腳趾的整個鞋側面,或許你會擔心,原本Flywire就顯得不是那么牢靠,這在Zoom Kobe 5上這么大面積的使用,會不會降低保護性。特意開閃光燈照了一張側面,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并且比起上一代,Flywire在Zoom Kobe 5更加的緊密,并且在方向上是交錯拉伸。
另外一點就是,大面積的Flywire也讓Zoom Kobe 5的重量輕到發指,在這里先買一個關子,大家可以猜下43碼的單只重量是多少,下一次做對比會為大家揭曉,可以參考幾個數值,43的ZK4是330克,42.5的Hyperize是360克。
后跟同樣采用了鑄模的TPU,對于Low Cut的球鞋來說,對后跟的包裹性和穩定性要求是極高的,在Zoom Kobe 5后跟的TPU向上延伸部分更多,并且Zoom Kobe 5的后跟要比上一代更窄一些,只是試穿了下,覺得包裹感要比上一代來的更強些。
前掌外側的防側翻的延伸出的支架架構和中底的碳板基本就是ZK系列的標配了,前者就不多累述了,說來說去都是那么幾個字,重點說下碳板吧。
碳板確實是給比較費成本的玩意,一般大多用在高端的簽名鞋上,不過也不盡然,像詹姆斯有點平足,從6代開始,就取消了碳板,而科比的屬于是正常足弓,在球鞋中底的足弓處就非常有必要使用這種異形碳板了。
值得一提的是,Zoom Kobe 5采用了兩塊碳板,足弓處的異形碳板在ZK系列上比較的常見,而在Zoom Kobe 5上中底還加進去了一塊,有點類似于Hyperize上的那種,這里要說一句,中底的這塊碳板在Zoom Kobe 5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從試穿的感覺來說,Zoom Kobe 5的底子是相當薄的,這大概是考慮到科比要求更加出色的反應性,底子一薄,硬度什么的就下降了,在運動過程中很容易過度彎曲,所以特意加入一塊條狀的碳板,能更好的防止這種過度彎曲的情況發生,可以說在抗扭轉方面,Zoom Kobe 5考慮的還是非常細致的;當然另一方面,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也貴了不百來塊錢。
后跟的Zoom Air,也是ZK系列的標配之一,前掌并沒有標示出Lunar lite的字樣,考慮到NIKE向來是有什么寫什么,沒什么都要寫出點什么,我很懷疑前掌是否有Lunar lite,不過穿試穿的感覺來說,前掌還是很軟的,其實由于Zoom Kobe 5整個底都相對較薄,腳感是非常的出色。
比起上一代來,Zoom Kobe 5的鞋幫似乎更低了些,在鞋幫處采用了尼龍編織材料,這大概也是出于降低鞋子重量考慮,有了上一代的信心,科比在新賽季也沒有換上“雜交鞋”來適應。對于我個人來說,一直都覺得崴腳跟鞋幫高度其實并沒太大的關心,你要踩人腳上了,穿什么都得崴,還是在打球前做好熱身什么來的有效。
其他方面,Zoom Kobe 4的透氣性是不太讓人滿意的,在Zoom Kobe 5上,特意在鞋內側打上四排透氣孔,其實作用也不會太大。
Zoom Kobe 5采用了一體式的內靴設計,直接連帶到鞋舌,并且在內靴上也下足了功夫,穿過一代和二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前者是前緊后松,后者是前松后緊,在實戰中總不能讓人滿意。而Zoom Kobe 5在這方面做了不小的改進,簡單的試穿了下,內靴的包裹感十分的出眾,去掉鞋帶大家可以看到,Zoom Kobe 5的內靴還有別于一般的內靴,在設計上采用了蜂巢式的結構,并不會給你的腳背帶來壓迫感,而這樣的設計也提高了透氣性。
另外在鞋頭部分也大有文章,從外觀上看并無二致,但實際上Zoom Kobe 5的鞋頭在腳趾的部分應該是加入了TPU,從而起到保護腳趾的作用,在急?;蛘咄黄频臅r候可以減少對腳趾帶來的過度沖擊。如果說在外在是細節上Zoom Kobe 5不夠完美的話,那么在性能的細節上,設計師則是下足了功夫。
Zoom Kobe 4的鞋底可以說是整雙鞋的一大亮點,而Zoom Kobe 5鞋底紋路雖沒有上一代來的那么奪目,但噱頭同樣不少,據說是根據科比在投出絕殺球的時候的心電圖設計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要比Air Jordan 23上的鞋底紋路設計還要來的費勁,取個心電圖要比取個指紋麻煩的多。拋開這個噱頭不說,直觀判斷Zoom Kobe 5的鞋底紋路,抓地力應該不錯,耐磨的話估計夠嗆,比起上一代可能還要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