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體
忽如一夜春風來,熒光亮綠備受跑鞋們設計師們青睞。特步這款雙向控震科技緩震跑鞋目前在產(chǎn)品介紹中看到兩種配色,男款熒光亮綠/黑,女款粉色/白/藍色,鞋身品牌logo,鞋頭內(nèi)側(cè),提鞋帶使用了反光材質(zhì),配色遠看非常醒目。鞋身前后靠漸變支撐條過渡,總體設計比較一體化,并無刻意劃分鞋面部分。
鞋身高度很高,留給雙腳縱向空間很大,不知是否有專門考慮了亞洲人普遍腳背更高的情況。
鞋頭上揚角度明顯。
中底并無過多修飾分層,紋路接近“波浪散開”形狀,實際上腳按壓可見puefoam中底沿著波浪形變,波浪紋也起到一定減震作用。
高鞋身,較為簡潔的設計,漸變支撐條+波浪紋路,外觀上可以把這雙特步雙向控震科技緩震跑鞋類比成近年剛下水的052D。
二,鞋面
鞋面采用透氣網(wǎng)面材料(后跟有人造革包圍),輔以壓膠穩(wěn)定鞋面并提供支撐性。
拿到手仔細看了下細節(jié),特步這雙跑鞋的做工并不輸給測評室其它任一老牌跑鞋,無論縫線用料,走線還是鞋身與中底的接合,溢膠情況,都屬上乘。
鞋身內(nèi)外側(cè)采用了相同設計的支撐條,支撐條與網(wǎng)面材料各占一半,也是考慮到透氣性,非完全覆蓋。實際提供的支撐和系緊鞋帶后的包裹效果要等上腳了。
三,鞋底
偏厚的中底通掌采用puefoam材質(zhì),并無TPU材質(zhì)起過度前后掌和防止扭轉(zhuǎn)。puefoam同體積重量感覺比其它品牌減震科技要重上很多,也更柔軟,拿手上并不用太大力氣就能扭轉(zhuǎn)鞋身,實際穿著跑動中是否會有粘滯感不,對復雜路面的變化轉(zhuǎn)向能否跟腳?有些擔心。
鞋底紋路較淺,與地面接觸面積很大。前中掌外側(cè)采用橫菱形紋路,其它部分選擇橫條紋。在近40°的光滑斜面鞋子也無滑動情況,表現(xiàn)不錯。
特步在產(chǎn)品宣傳中強調(diào)的三點里便有止滑耐磨,并強調(diào)采用的橡膠耐磨度較一般橡膠提升30%。具體緩震性能,能否在每一步奔跑中跟腳,外地壽命都是接下來實際測評最關(guān)注的。
四,其它細節(jié)
鞋墊采用近年流行的雙密度鞋墊,厚度感人。表面為細絨織物。
第一個系鞋帶孔與鞋頭距離較大,不知是否會影響前掌的包裹性。靠近腳踝處并沒有設計多余鞋帶孔,讓人有點擔心腳踝處的包裹是否能適應不同跑者。
前后掌高度分別為16.9mm和24.5mm,前后掌落差7.6mm,也很符合近年追求前后掌無落差的跑鞋理念。
較高的鞋身和中底,讓這雙雙向控震科技緩震跑鞋有十足的厚重感,這種感覺結(jié)結(jié)實實反映到重量上。
問題來了——377g的單鞋重量(US8.5,265mm)死死的把這雙特步歸類為“頂級緩震慢跑鞋”行列。在追求極致緩震的同時不得不舍棄分量,通掌puefoam雙向緩震材料的運用讓它穩(wěn)重的是艘滿載的巡洋艦,也徹底與輕盈無緣。
有觀點曾認為,胖人穿重鞋——似乎大體重也一定要配上一雙重量級跑鞋才能完成對大噸位體重的支持保護。這種觀點有失偏頗。
跑鞋更多該按照用途來劃分,公路慢跑鞋要求平時慢跑中對腳的保護和支持;競賽鞋則追求極致輕量幫助不同水平的選手在比賽中每一步盡可能不拖泥帶水,高效完成比賽;其它越野鞋,馬訓鞋,鐵三鞋和特殊的場地鞋也都各有針對不同運動要求作專門設計,在滿足需求同時更輕量是每雙鞋所追求的。
對比其它頂級緩震慢跑鞋,Ascis Nimbus 16,Mizuno Creation 15都把重量控制在300g左右,次頂級的重量更是與接近過去的馬拉松鞋,并且它們的每代升級產(chǎn)品都在更新材料減少重量。跑動距離越長,越往后的每一克都是跑者的更大累贅。
所以對這雙鞋來說,未來產(chǎn)品減重是一定要的。
開箱來看,這雙特步雙向控震科技緩震跑鞋設計和做工上都足夠有誠意,我們看到國產(chǎn)運動品牌在細節(jié)設計上的進步。主打“全能緩震”的它也是用生命在強調(diào)緩震保護,但因而也犧牲了很多重量。它真的太“滿載”了。
跑起來后,這艘陸地巡洋艦是否真能提供緩震+回彈的功力,全掌應用的puefoam材質(zhì)與目前主流緩震材料對比如何,待這艘陸地巡洋艦的處女航后我們再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