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簡潔清瘦吸引眼球
不得不說,通過之前14代的積淀,李寧這款超輕15代在外觀上更加令人滿意。純白的配色十分簡潔,清瘦的外觀充滿速度感,鞋身兩側的設計讓人聯想到鯊魚鰓的外形,一下就被它所吸引。與此同時,時隔兩代品牌logo也重新回歸到鞋跟處,提升了品牌辨識度的同時也兼顧了整體美感。
鞋面:透氣與包裹難以兼顧
鞋面分為編織面鞋頭,鞋身兩側MONO紗網鞋面以及考杜拉鞋幫三部分,編織鞋面的浪潮在如今早已席卷跑鞋圈,
李寧超輕15代也緊跟潮流使用了編織鞋面,同時鞋身兩側搭配了MONO紗線,讓這雙跑鞋在輕質的同時兼顧了透氣性,在鞋身MONO紗線的下部還利用TPU膜進行加強,保證了鞋面的穩定性。
為了加強鞋幫處的強度與包裹性,超輕15代在此處添加了經常用于軍用背包的考度拉材質,使得此處在保持襪套鞋幫彈性的同時更加結實耐用。
后跟處并沒有使用大面積的反光材質,僅僅有一個簡單的反光LOGO。鞋跟處內置的硬質支撐是這雙鞋唯一一處剛性支撐,配合著內側的海綿墊,將腳跟牢牢固定。
雖然一體化的編織鞋面與襪套設計讓腳部舒適度提升不少,但由于一體式鞋面最大程度上取消了鞋面支撐條的設計,導致這雙鞋的鞋面支撐性穩定性不佳,在公園高速過彎時,這種感覺更加明顯。但在實際跑步過程中綁緊鞋帶后,我依舊會覺得鞋面,尤其是鞋頭處包裹不夠緊密,導致提高配速后很容易在前掌磨泡。不過這畢竟是以追求速度,極致輕薄為設計理念的路跑鞋,并沒兼顧轉彎這種問題,所以漂移過彎這種技巧就免談啦。也許筆直的公路更加適合這雙鞋。
同時因為我腳部汗腺發達,因此并不能明顯感覺到鞋面帶來的透氣性提升,但畢竟比傳統跑鞋的透氣性強過不少。
中底:輕質,緩震,回彈有余但支撐,穩定不足
超輕15代的中底以李寧云Lite材料為主,在中部設計有TPU中橋。
因為采用了李寧云Lite作為中底緩震材料,因此中底的腳感異常的好,輕質,緩震,回彈達到了高度的平衡,配合適宜的中底落差,跑起來duang~堪比大哥的頭發,身輕如燕基本也就是這種感覺了。可以說既有馬拉松鞋的輕質重量,也有慢跑鞋的腳感,點贊,比心。
但是,在中底穩定性這點,卻讓人不太滿意。即使它已經將TPU中橋設計到中底內部,但由于李寧云Lite這種材料比較柔軟的特性,同時我的外翻比較明顯,導致我在一開始提速和轉彎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底的扭轉,很不舒服。不過在經歷1公里的磨合后,我逐漸習慣了這種感覺,畢竟這是雙追求速度追求輕質的跑鞋,不是傳統的慢跑鞋,要求那么多,要啥自行車?
鞋墊:明顯的敗筆
超輕15代的鞋墊表面為絨布材質,上面布滿透氣孔,下部為eva材質蜂窩網狀設計。
本來鞋墊是一個比較普通而又重要的部分的部分,影響著人們對一雙鞋上腳感受初印象,要么eva材質,要么Ortholite材質,至少它是實心的。
也許是超輕15代設計師想通過蜂窩網格設計,讓鞋墊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增加透氣性,但事實卻是,腳踩下去對它印象平平,跑起來后更是因為其特殊結構和上文提到的鞋面前掌包裹不牢的問題(對,這鍋鞋面也得背),導致腳在鞋倉內滑動,伴隨著配速逐漸提高,一顆晶瑩剔透的大水泡就磨出來啦。
大底:用耐磨換取抓地力
大底采用細碎網格設計,前掌分隔較大,后跟分隔較為細碎。
通過兩次10k,一次7k的跑步后,可以看出大底花紋磨損較為明顯,但大底的抓地力卻給我留下異常深刻的印象。
跑步過程中會經過一段坡度較陡的過街天橋,其他品牌的跑鞋在從過街天橋的坡道跑下時抓地力只能說是表現正常,然而這雙超輕15代的大底表現異常完美,甚至感覺大底有一種粘性,可以說是相當滿意了。
優點:
整體:漂亮,輕量。
鞋面:透氣。
中底:輕彈。
大底:抓地力強。
缺點:
整體:不耐臟。
鞋面:鞋楦寬,包裹性不牢,有磨腳風險。
中底:穩定性不強。
大底:不耐磨。
適用人群:
外翻,進階型跑者進行路跑訓練或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