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驗
1.做工
未拆解狀態下觀察,整體走線比較穩定,鞋底溢膠在接受范疇以內,基友表示買了不少鉤子和三道杠,這雙烈駿在溢膠上最少是持平水準。鞋面接縫處和鞋底橡膠拼接處有少量溢膠,由于鞋內里是風騷的熒光色,所以有些許膠質的話,就看的很明顯,感覺很不舒服,但不算大問題。
2.手感
鞋面上的網布和支撐材料都比較柔軟,鞋口和鞋舌的泡棉較厚,腳踝處的植絨內里摩擦力較大,腳踝靠近足跟處的鞋內外支撐材料硬度較高。低密度EVA中底手感較軟。配色雖然騷包,但是有一點是,由于鞋身本來就比較厚實,配色上可以采用簡單的過渡,讓它看起來不那么壯實。后跟處那個類似X的造型在光線下比較有質感,但如果能夠延長變成X造型的后跟穩定塊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畢竟李寧當年青蛙籃球鞋的廣告還是印象深刻的。
3.腳感
US9碼單只重量324克,屬于中等偏沉的類型。上腳后包裹性和舒適度都不錯,前掌在彎折時沒有出現壓腳面的情況,這一點比超輕11要好很多。鞋墊較厚,雖然沒有特殊材料,但的確很舒服,甚至說初次穿著的舒適感,有一半來自于鞋墊。前后的B+C的確舒服,和各種高發泡EVA中底相比,也許第一感覺沒那么驚艷,但踩下去會逐漸地感受到穩定的舒適感,在日常行走時可以感受到緩震和回彈能力。由于鞋面支撐材料拼接堆疊的比較復雜,所以對整體的透氣性也有影響,主要依靠鞋頭部分的網布來透氣,算不上悶但是絕對不涼爽。
4.試跑
分別在公路,塑膠跑道和樓梯上進行了慢跑和加速跑測試。舒適度合格;抓地性和耐磨性合格;在室外20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稍長距離的跑步后就能感覺到熱了,而且在跑動中感受不到多少透過鞋面的涼風,所以透氣性一般。鞋墊部分沒有足弓支撐,內側的X形支撐條和高密度中底倒是可以提供一些。Bounce+Cushion技術緩震和回彈性比較明顯,尤其對于后跟先著地的跑者來說確實討好腳感。在后掌跑法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后掌內側高密度較硬的支撐力以及外側Cushion的柔軟緩震性。由于鞋的重量比較大,所以上到10公里就能感受到負擔,不過B+C技術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起到輔助推進的作用。
二,拆解
1.鞋面
鞋面走線很密集,拆解不算困難但是明顯感到了作為中高端款還是比較用心的,雖然沒有采用各種飛線各種熱塑,但比較傳統的做法更合口味(主刀的基友表示面片兒鞋穿多了,也有點鬧心)。后跟的硬質TPU保護還在,很多跑鞋都干掉了這個,太生活化了不好,尤其是對于大體重跑者來說更加重要。
2.中底TPU
中底植入的TPU,暫且不叫承托盤了把,尺寸很小,能起到一定的加回復力,減少過度扭轉的情況發生。但對于一款適合中大型體重人群的產品,還是希望TPU面積增大。
3.前掌Bounce
整個鞋底沒手工切,太費勁了,直接電鋸下來,發覺前掌的Bounce(藍色部分)用料挺實在,直接跨越了整個前掌,在運動中可以有較多回復力,這和阿迪早年間的減震膠異曲同工,可惜大家都追求視覺化,這種內置型反而是被遺忘的舒適耐操。
4.后掌Cushion
后跟有雙密度設計,綠色的偏硬,起支撐作用且長效;白色的偏軟,起緩震效果,這是各家都有的技術。
烈駿如同Brooks Beast一樣,鞋墊帶來接近一半的舒適性,所以鞋底傾向于穩定也就順理成章了。NB 2040的問題也在這里,碳板面積大,整個中底硬度高,所以單純靠鞋墊來提供舒適性,那么問題就出來了,鞋墊太軟,密度不高,和鞋底的差距太大了。所以這是一個需要權衡的過程。
總結
從配置上來看烈駿應該屬于李寧的頂級支撐系跑鞋,鞋身8處反光材料,復雜的鞋面支撐,B+C+EVA中底,還有多區塊的大底橡膠都體現出了品牌的技術實力。不過缺點也還是有的比如324克的重量并不算輕,可以后期出一個簡化版的支撐系跑鞋以滿足小體重跑者的需求。分體式中底支撐板在防扭能力上有欠缺,建議考慮一片式中空支撐板。鞋墊部分最好也能獨立拆分出來,而不是直接粘在鞋床上。
整體來說性能均衡但沒太大亮點,配色太過花哨,顯得厚重又不穩重,不過從拆解結果來看做工還是比較滿意的,前掌的Bounce長度令人滿意。這雙鞋在李寧今年上市的所有新品中還是屬于佼佼者,適合有支撐需求的正常足弓或低足弓的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