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球鞋市場的不斷更迭,很多球鞋已經漸漸淡出了市場,比如2010年風靡一時的Hyperfuse,以及2013年唯快不破的Crazyquick,現在的鞋款中已經基本見不到Fuse鞋面以及Quick-Zone這兩項科技了。
而同樣漸漸淡出大眾視線的,還有這兩個近幾年被重復使用的前綴名:耐克的Hyper,以及阿迪的Crazy。
作為一個阿迪粉,說實話,我覺得阿迪對很多籃球鞋款取的很多名字都很尷尬,把早期Kobe系列的球鞋取名Crazy 1,Crazy 8,Crazy 97等等,我只想說…有這么隨便的嗎?一會兒拿代數取名,一會拿球衣號碼取名,一會又拿年代取名,不用心去記的話根本記不住的啊兄dei。
而阿迪其它球鞋的名字:如Crazy Light,Crazy Fast,Crazy Ghost,Crazy Explosive,感覺除了Explosive有點逼格以外,其它名字總給人一種“太直白”的感覺,換句話說,一個初中英語水平的人都能看懂大多數名字。說好聽點這樣的取名容易被大眾廣識;但是說不好聽的,這取名字取得和過家家一樣的,想一出來一出,真的不太好吧。
反觀耐克,在Hyperdunk打下頭陣之后,Hyper系列開始在2008年后瘋狂占領中低端市場,如Hyperfuse,Hyperrev,Hyperchase等款式都在市場上做出了一些成績,就個人而言,我認為耐克的Hyper系列名字更“藝術”一些,再加上鞋款本身具有一定代表性,會給人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之所以名字會給人這樣的一個落差,其實和前綴也有不小的關系,不談品牌和款式,就“Hyper”和“Crazy”兩個詞相比,“Hyper”會顯得更高大上一點。
名字方面主觀看法多了些,也不知為何,近兩年開始,耐克和阿迪均有放棄以“Hyper”和“Crazy”命名的意思:Crazy系列目前只有Crazylight獨占鰲頭,Hyper系列則只有Hyperdunk持續發展,之前的老大哥Crazy Explosive發展成了如今的小老弟Explosive Bounce,而出道即巔峰的Hyperrev如今卻變為了Zoom Live。
不難看出現在的球鞋名字想突出的玩意兒:科技。阿迪這邊,不僅僅是Explosive Bounce,包括Pro Bounce,Mad Bounce等款式,無一不突出球鞋是Bounce科技;而耐克這邊原先的Hyperlive改名為Zoom Live,同樣是這么個道理。
對耐克來說,這就是回歸到了老時期的取名方式,比如ZOOM KOBE 5,Air Max Lebron 7。而對阿迪來說,有了兩項不錯緩震科技后,現在開始突出自己的重點科技來命名,是一個正常的走勢和方向。等4D出來之后,阿迪自然會像當時宣傳Boost那樣大力推崇這項黑科技。
就現在籃球市場來說:科技,噱頭,才是市場各大品牌主推的方向。而所謂的系列,在失去了球星代言之后,儼然已變得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