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會想,如果奧地利的Kneissl能夠在1980年代末期的“Widebody狂潮”中幸存的話,如今的球拍市場將會是怎樣一種局面呢?可惜,從來都沒有“如果”存在。
正如之前提到過的,他們的超級明星Kneissl White Star Pro/Master系列最終成為了球拍界的傳奇,但事實上,Kneissl經典的White Star一脈曾經涌現過很多其他的經典,這些一脈相承的不同系列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材質和拍面尺寸,而Kneissl White Star Mid系列就是其中的一個優秀分支,為諸多的Kneissl White Star球拍愛好者和收藏者所鐘愛。
事實上,Kneissl White Star Mid一共有兩個版本:
第一代大概產于1980年,這一代全部為Mono拍身設計,拍面比傳統標準尺寸增加了25%;這一代有兩個版本,第一版有著迷人的雪白底色,拍身印有藍黑色字母作為裝飾,而第二版則在第一版涂裝的基礎上增添了一抹綠色;
之后,大概在1983年,Kneissl推出了同樣有兩個版本的第二代;第一版主色調為白色,而第二代則幾乎全部為淺灰色。
與著名的Kneissl White Star Pro/Master系列不同,Kneissl White Star Mid系列與Ivan Lendl沒有絲毫的瓜葛,不過他也有屬于自己的小驕傲,并且曾經被很多職業球員所使用。例如,第一代Kneissl White Star Mid的使用者,巴西球員Carlos Krimayr,曾經在1981年,攜此款球拍戰勝過約翰·麥肯羅。而第二代的使用者,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捷克斯洛伐克英雄米蘭•斯雷伊貝爾,曾經在巡回賽中使用過這款球拍。
通過這兩代球拍的變化,我們不難看出Kneissl在造拍理念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從Mono拍身到常規拍體的設計轉變;從比標準尺寸增加25%到增加30%的拍面變化;從環氧樹脂合成材料到碳纖維和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更新。這一切都表明了Kneissl在那個曾經真正屬于他們的輝煌時代中的決心和探索。
此外,與Kneissl White Star Pro/Master系列相比,該系列并非只有拍頭面積的增加,同樣采取了更加開放的16×19線床設定以及更低的硬度設計。據說Kneissl的這種設計旨在更好的滿足那個時代主流的發球上網的需求。但是,雖然同屬于Kneissl White Star一脈,但是Kneissl White Star Mid的光芒卻始終被White Star Pro/Master系列所掩蓋。
雖然似乎比Kneissl White Star Pro/Master系列更加接近于現代球拍,不過Kneissl White Star Mid series卻始終沒能得到諸如伊萬·倫德爾一般網壇巨星的鐘愛,隨著Kneissl將他們的精力更多地轉移到1984年和1985年的新款Aero系列,Kneissl White Star Mid系列便逐漸失寵,直至1987年最終停產。
無論如何,Kneissl White Star Mid系列卻始終是Kneissl White Star一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見證了Kneissl從古典到現代球拍的轉變,也見證了Kneissl從興盛到衰落。而變化永無定數,興衰本為常態,當其短暫的光芒過后,永恒的只有這星光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