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磅數會有更好的力量,高磅數會有更好的控制。”——這一點似乎被我們廣泛地認知并接受,而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低磅數帶來更好的力量比較容易被理解,球線在低磅數的情況下,擊球的瞬間線床能夠更好地“抓”球,并反饋以較快的速度,俗稱“彈床效應”。相比之下,高磅數能夠帶來更好的控制則有些不太容易解釋,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描述感覺上變得更有“控制力”,卻無法定性地或者定量地來描述這種變化。
“控制力”,通常意義的理解是“連續準確地完成指向性擊球的能力”,而能夠導致“控制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旋轉,線床位移,線床停留時間以及線床接觸距離等等。如果說是這些變量共同導致了“控制力”的增加,那么我們逐一分析一下各個變量對“控制力”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1.旋轉
增加旋轉通常被認為是提高控制力的重要手段。西班牙球王納達爾的無敵上旋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穩定”的代名詞。于是一種說法是:“高磅數能夠更深的咬球,因此帶來更大的旋轉。”
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旋轉與線床磅數和線床類型沒有直接聯系。這項測試顯示,所有參與測試的線床都足夠“粗糙”(rough),都可以完成最大旋轉,即便是最細,最硬,磅數最高的那一組與其他組并沒有顯著不同。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這個測試和我們之前的認知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該研究團隊又進行了另一項測試,通過用高速攝像機對比球員分別用穿線40磅和70磅的球拍擊球,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當用高磅球拍擊球時,由于線床彈性較差(可以把球拍想象成一塊木板或者一個平底鍋),相同擊球情況下帶來的橫向速率會低于低磅球拍,為了“彌補”橫向速率的損失,球員通常會不由自主地選擇加大揮拍幅度以產生更多的旋轉。因此,結論是并不是高磅數產生了更多的旋轉,而是球員用高磅球拍擊球時的“本能反應”變相導致了更多的旋轉,而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
同樣,即便球員沒有“潛意識”地增加揮速,相同力度擊球后由于球的橫向速率要小于低磅球拍的擊球,落點也顯著較淺,因此相對于速度的旋轉率是增加的,帶來更淺的落點,更大的角度和更高的彈跳,這一切雖然都是較低的橫向球速造成的,但最終都歸功于——旋轉的“增加”。
因此,既然旋轉不是高磅數造成的,“控制力”的提升顯然也不是高磅數造成的,那么對于“高磅數帶來更多的控制”這句話的理解是不是錯了呢?
2.線床位移
在《關于線床,我們一直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文中,我們曾經提到對旋轉有益的真正因素是橫線的數量,因為橫線決定了豎線位移的速率與位移量。當豎線觸球后,豎線發生形變并回彈,回彈過程能夠對球產生更多的上旋提供幫助。
理論看上去很美,但現實中我們發現豎線通常并不能在球離開線床前完全復原,有很多情況下甚至完全形變而不回彈,因此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此前我們關于“旋轉與磅數無關”的論點。
雖然如此,線床的位移還是會通過擊球點和反彈角度來對擊球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改變出球的速度和角度。通過更多的研究表明,線床(尤其是豎線)的形變是非常不規律的,這取決于擊球的輕重,擊球點的不同等諸多因素。比如,當初始與球拍的接觸點是一根球線或者兩根球線的情況下,即使處于拍面相近的位置,產生的旋轉也會有極大不同。
因此,從這點上得到的結論是:當磅數越低,球線相互間的約束就越小,擊球時線床產生的位移就更多,因而產生的回球軌跡就愈發不可預測,給球員帶來的主觀感受就是:控制力就會較差。
3.停留時間
高低磅數帶來的另一個主要差別就是:球在拍弦上停留的時間不同。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當磅數絕對低的時候,可以將網球拍想象成一個網兜,球觸碰到網,再被甩出的時間必然很長;而當磅數絕對高的時候,球拍和拍弦形成的整體就像一塊板,觸球到彈出的時間非常短。
測試表明,網球在70磅拍面的停留時間要比40磅拍面少近20%,造成的結果就是網球在拍弦上要平均少“跑”一厘米。于是當一個球員在使用高磅時,較短的停留時間,讓手感變得“清脆”;而使用低磅時,較長的停留時間則顯得“厚重”。
而事實上,當球并非擊中球拍軸心時(大部分擊球都不可能擊中球拍的軸心),球拍必定會發生自旋,而停留時間越長,網球施加給球拍的壓力就越大,球拍的自旋傾向就越大,導致球拍更難控制,出球的不確定性增加。而相對較高的磅數由于較短的停留時間,產生這種擊球的不確定性會大大降低。
因此,拍弦磅數的改變,高低與否,并不能影響旋轉,但是能夠通過影響線床位移和網球停留時間,并通過這兩者來影響出球軌跡和球員的擊球手感。
高磅帶來更為確定和連續的擊球感受,尤其是連續擊球的穩定感,能夠讓球員更容易擊出上旋球。但是高磅讓手感變“脆”的同時也會讓球拍顯得過“硬”,過于缺乏彈性甚至給人“木”的感覺,較大的振動也讓球拍顯得不那么“友好”。因此,較低的磅數也成為很多球員的選擇(小建議:選擇低磅時,一定要注意經常性地換線,以減少磅數流失帶來的擊球不確定性)。
那么,在排除“磅數”這個變量之后,讓我們來看看從“線床位移”角度分析一下球線選擇的問題。
“線床位移”分為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位移量的大小,二是回彈速度的快慢。按照此前的分析,位移量越大,產生的旋轉越大;而回彈速度越快,產生的不可預測回球越少。因此,如果要想增加“控制”,則應該選擇位移量大,而回彈速度快的球線組合。
在不考慮球線材質,粗細的前提下,單從線形(圓線,棱線)的選擇上來做一簡單的配比建議:
豎圓橫圓
這樣的搭配由于橫線對豎線的約束較小,在較大的擊球力度下,能夠產生一定的位移并迅速回彈。問題在于,圓形的豎線“咬球”較差,相同擊球能夠施加于豎線造成位移的力量偏小,因此豎線自身的位移量相對較小。
此種搭配的優點在于:球線相互磨損較小,不容易產生球線的損耗,從而影響性能。
豎圓橫棱
豎線位移的情況同上文分析。這種配搭情況下,豎線容易被橫線的棱切割,較快形成較為明顯的凹槽,進一步導致形變后回彈阻力增大,回彈速度和效果均會大幅度下降。
而橫線使用了棱線,對于切削的控制是有一定幫助的,能夠產生相對于“橫圓”更好的旋轉效果(考慮費德勒的穿線配搭,橫線使用APR)。
豎棱橫棱
這種配搭由于橫線豎線之間“咬合”較為緊密,因此線床產生位移的難度較大,同樣回彈的速度也并不樂觀。
但這樣的好處在于,由于線床結構的相對固定,較難產生“走線”的情況,擊球的連續穩定性也得到了較好的保障。
豎棱橫圓
此配搭下,豎線的位移收到來自橫線的阻力較小,同時也能夠較為迅速地回彈,滿足此前對“位移量大,回彈迅速”的要求。棱線的存在,同樣導致球線相互摩擦造成損壞的問題,因此可以通過考慮選擇強度較高或較粗的橫線來解決此問題。
當然,上述分析并沒有充分考慮球線材質帶來的差異,一旦引入此變量,會將分析變得更為復雜。原理放在這里,就看大家如何取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