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2000年初期,“鬼鬼祟祟的送奶工”和“暴戾的基爾巴薩香腸”會被更多地看作菜單上的古怪菜名,而不是開創先河的跑鞋的綽號。但這只是在Nike Air Presto的廣告問世之前。這支玩世不恭的廣告大片突出了耐克全新發布的Nike Air Presto跑鞋的顛覆個性,徹底扭轉了性能鞋履的概念。
Presto最初的入場序曲可能是桀驁不馴的,但這款鞋1996年始于韓國的創新故事卻有著嚴肅的深意。
1996年
“當時我正在韓國參加一個制作會議,”耐克運動員創新項目高級總監托比·哈特菲爾德回憶道,當時他還是一名鞋類產品開發人員,“每個人都拿到了一雙新上市的鞋子。當我穿上鞋子站起來的時候,鞋領向外敞開著。”
這種不盡完美的貼合性令哈特菲爾德想起了最近他從一個焦點小組那里收到的反饋。參與試驗的跑步運動員有兩個基本的要求:首先,他們不希望腳跟鞋子打架,這意味著鞋子的貼合性最為重要;其次,他們希望鞋子能夠帶來與拖鞋同等的舒適感。
因此哈特菲爾德決定設計一雙能夠帶來無與倫比的貼合性和舒適感的鞋子。他立即拿起紙筆著手設計,很快他的草圖展現了一款具有哈特菲爾德稱之為“V切”特征的原型鞋款,腳踝部位的切口區域旨在增強鞋子的貼合性。
但是哈特菲爾德根本不需要擔心,這位試穿者對鞋子的合腳性沒有任何抱怨。事實上,當他知道這款鞋子比他自己的腳小兩碼的時候,他感到十分震驚。“除了提高腳跟的舒適性外,V切口緩解了鞋領部位的緊張感,形成一種鉸鏈效應,從而延展了鞋子的長度,”哈特菲爾德說到。
這雙原型鞋的性能帶來了一個啟示。如果一個有著11碼腳的跑者能夠穿下一雙九碼的鞋子,那么這就可能意味著耐克需要對鞋子的尺碼從整體上進行重新思考。
1998年
1997年,當哈特菲爾德回到位于俄勒岡的耐克全球總部時,他和一個設計師團隊繼續攻克這一項目。1998年,隨Nike Air Gauntlet的發布,他們的工作成果初次問世。
這款跑鞋帶有著名的V切口特征,前掌部位采用單層彈力網狀面料,穿著者可以通過打開或合上鞋跟部位的彈簧鋼夾量身定制舒適體驗。同時鞋子的無縫襯里還可以增強舒適感。“這款鞋的目標就是無縫化和定制化,”哈特菲爾德說到,“V型切口和鞋跟鋼夾相結合后,雙腳就可以更加自如地行走和運動。”
1999年
為了將這一概念應用到精英跑者身上,哈特菲爾德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了Nike Air Zoom Drive,這款鞋在1999年發布。這款鞋的鞋領更加傳統,但卻有著幾乎無縫的襯里和彈性網紗鞋面。鞋跟夾也重新回歸,但卻改為嵌入的方式。作為當時一種相對新穎的技術,可視Zoom Air為跑者帶來了響應緩震體驗。
2000年
雖然
Air Presto的概念早在1996年那個命中注定的日子就在韓國誕生了,但直到2000年這款鞋才最終成為現實。最后的障礙是如何尋找理想的鞋面材料。
答案是間隔網紗,這是一種主要用于醫療產業的材料。間隔網紗不僅高度透氣,還可以向任何方向延展,對于一款希望實現與哈特菲爾德最初設計的V切原款跑鞋同等的靈活性的鞋子,這無異于理想材料。“有了間隔網紗,我們就可以把V切口開得寬一點,而且不會影響它的延展性,”哈特菲爾德說到。
中足部位的鞋籠和外部腳跟支架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撐,鞋頭擋板為前掌提供了上升空間,帶來更多舒適體驗。最終,這款鞋萬事俱備了,但它還需要一個名字。
從那以后,耐克把不按傳統方式命名的風格一直帶到了鞋子的配色設計上。這些配色包括“黑眼圈斗貓”,“家里的麻煩”,“有腹肌的雪人”和“狂暴的熊貓”,每一款配色都帶有一個頗有趣味的插圖形象,賦予鞋子鮮明的特征。
Air Presto的廣告不僅出現在紙質媒體上,也出現在了電視上。隨著時間的推移,Nike Presto的熒屏廣告也變得越來越先鋒前衛。
在發布后的16年中,Nike Air Presto不僅被精英跑者穿過,還出現在藝術畫廊中,逐漸成為運動風格的標配。它在耐克內部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它的輕量,貼腳和極簡結構激發了耐克設計團隊對自由運動概念的思索。“人們總是問我,‘為什么我們不設計一款Presto 2?’”哈特菲爾德說到,“我們設計了,它叫Nike Free。”
事實上,原款Presto的愛好者現在可以從包含多種選擇的產品名錄中挑選所愛,包括數量繁多的全新Nike Free系列以及Nike Air Presto Ultra Flyknit,這款鞋沿用了Presto系列的標志風尚,讓你對你所知道的一切關于Presto的事物進行重新思考,同時仍然可以為你帶來即時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