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套以狂飆系列為代表,無論職業(yè)還是業(yè)余,使用者都占有很大比例。知道為什么國手們通常在正手用較硬的狂飆,而反手用較軟外套嗎?他們都用狂飆或都用外套不行嗎?為什么老外不用狂飆?而是正反手清一色外套?說實在的,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最近才想明白,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咱們一起探討。或許對咱們業(yè)余球友選擇配膠能有所幫助,你到底適合用什么樣的
套膠。
國套和外套最明顯的區(qū)別是硬度,有人說不對,還有表面粘度,內(nèi)能等等,這些是區(qū)別,而不是根本。
狂飆的粘度不持久,不到一個月就會失效,國手們有中央財政保障,打一次比賽就換一批新新膠,聽說主力層一次發(fā)3,40張?zhí)啄z,然后從中挑一張。普通人誰有這樣的經(jīng)濟實力?所以,咱們業(yè)余的用狂飆,必須習慣沒有粘性的狂飆。
我們都知道,球拍與球接觸的瞬間,有兩個力,正壓力和摩擦力,二者成90度角,最終受力是二者的合力,遵循力學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海綿硬度對切向方向的摩擦力有明顯的影響,海綿越軟,球體陷入套膠越深,接觸面積越大,所產(chǎn)生的靜摩擦力越大。
因此,外套在切向的靜摩擦力要大于狂飆。
這一現(xiàn)象有利有弊,在相同力度,相同角度揮拍拉球時,外套的弧線(相對)更高,容易出界;而狂飆弧線相對較平(同時旋轉(zhuǎn)更強,至于為什么,不在此貼討論),容易下網(wǎng)。這就是利弊的辯證關(guān)系,就看你如何趨利避害。如果你用慣了狂飆,突然改用外套拉球,你的動作要相比以往壓點板,這樣能壓住弧線,防止出界;反之,亮板,防止下網(wǎng)。
我們選擇套膠時,要針對自己的拉球習慣和動作量體裁衣。
如果你喜歡蓋著球去拉,那就選外套,選軟膠,波爾拉球基本觸球的頂部位置;如果習慣亮板拉球,就用國套,咱們的國手基本都是亮板拉球,擊球點相對靠下。
再說說反手。
其實看完上文,很多球友已經(jīng)明白了為什么國手的反手喜歡用外套了。對了,他們的反手以撕為主,撕球的要領(lǐng)就是壓著板摩擦球的頂部,所以他們用外套更合理,代表人物是張繼科,反手撕球獨步乒壇,我們都知道他用的是蝴蝶T系列。馬龍的反手(相對繼科來說)擊打偏多,摩擦偏少,球速更快,弧線更平。所以最近聽說他的反手也換成了國套。
用外套還是國套,完全根據(jù)自己的打法而定。
掌握這條原則:如果你拉球總下網(wǎng),就換成軟一些外套試試;如果拉球總出界,就選擇硬一點的狂飆試試?;蛟S會對你的出球弧線起到那么一點點幫助,當然,我所強調(diào)的是“一點點幫助”。最終決定你拉球質(zhì)量的不是器材,而是人。舉例來說,有人用狂飆拉球也經(jīng)常出界,如果換了外套出界會更嚴重,解決辦法就是通過技術(shù)動作去調(diào)節(jié),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控制一下力量,別使那么大勁,不就不出界了嗎?
提高水平,學會應(yīng)變和手感調(diào)節(jié)才是最終的根本,是我們業(yè)余球友每天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器材,永遠是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