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7.5/10分
沒有時尚外衣庇護的Mizuno美津濃,依然憑借著不同于其他跑鞋的設計在這個行業里打下了屬于自己的標簽。Wave的中底波浪片造型也好,Run Brid的Mizuno美津濃標志也罷,亦或是在緩震鞋款上經久不變的透氣網孔鞋面。
這些都是Mizuno美津濃在這個設計類似時代里保持獨立性的最好標志。
這次評測的
Wave Creation 18也是完美繼承了剛剛說到了三個要素,看起來有點像是陳詞濫調,畢竟和上一代的Wave Creation 17在外形上的差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唯一讓人欣慰是有不少人告訴我這次使用的新配色確實讓人驚艷了一把。
但有多少人會因為一個新的配色就去升級一雙可以跑個近千公里的跑鞋呢?
支撐:7.5/10分
Wave Creation 18的前掌鞋面支撐有比較大的問題,10公里的路程還未過半的時候,前掌鞋面就會出現松松垮垮的感覺。腳趾在鞋倉內雖然能夠保持一個比較舒服的活動狀態,但是過早的松垮也讓腳趾在沒有包裹的前掌有點無所適從。
其實Wave Creation 18在后跟和中足堆積了大量的支撐設計,不過前掌鞋面為了保持可觀的透氣性能,使用了更軟更彈的面料,顧此失彼的結果就是在支撐已經做到最大化的情況下,依舊造成了前掌鞋面支撐不足的問題。
倒是中底的支撐讓我感受到Wave Creation 18滿滿的誠意,原本以為鏤空的Wave波浪片在支撐設計會遇到不少的困難。不過Mizuno很機智的在后掌內側填充了一層EVA泡沫,而Wave結構所帶來的回彈效果又提高了它的支撐表現。
Wave Creation 18的前掌鞋楦很寬,大底上還使用了一項用于落地引導的設計SmoothRide。所以如果你是習慣于前掌落地的跑者,Wave Creation 18在落地時給你的感覺絕對是值得信任的,無需過分地擔心復雜的路面環境。
總的來說,在支撐表現上,前掌鞋面支撐不足,不過在中長距離下Wave Creation 18的中底支撐并不輸于那些使用塊狀加硬EVA泡沫設計的跑鞋。
緩沖:8/10分
Wave Creation 18的緩沖表現也是喜憂參半,后掌的Wave波浪片結構充分發揮了機械緩震的優勢,即使在長距離的途中也很少會感覺到緩沖減弱的情況。雖然Wave結構不像踩在彈簧上那么夸張,但是出色的緩沖表現已經證明了它比EVA緩沖的優勢。
相比而言,前掌的緩沖則要捉襟見肘。由于前掌所使用的EVA材料偏薄,并且手感偏硬,所以上腳之后前掌會有明顯的硬度感。跑步過程中這種感覺則要更為明顯,每落一腳都是對前腳掌的一次考驗。
在幾次路跑中,幾乎每到5公里左右前腳掌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最好的調整只能是將落腳點逐漸轉移至中后掌。
所以從緩沖的表現來看,Wave自有它的強大優勢,尤其是在LSD或者全馬距離的跑步中,幾乎不用擔心緩沖衰弱的情況。但前提是你的體重能夠hold住偏硬的中底,以及習慣后掌落地。
實著:5/10分
如果說Wave Creation 18的支撐和緩沖表現都還算可圈可點的話,那么在實著方面的表現實在不容樂觀。
其實Wave Creation 18初上腳的體驗非常之好,鞋倉內很順滑,中底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硬。但是在跑步時卻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磨腳情況,雙腳的大腳趾根部被鞋舌和前掌鞋面連接的車縫線磨破,實在讓人無奈。
當然,我不排除這只是個例的可能性。但是Wave Creation 18的鞋倉內部以為支撐縫合留下了不少的車縫線,這些都是磨腳問題的隱患。
而351克的重量也讓Wave Creation 18成為路跑時的一個累贅,只要一停下來就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這股重量帶來的壓力。大概這也是Mizuno的跑鞋經常被人說成是『胖子』穿的跑鞋的原因。
耐久:9/10分
Mizuno跑鞋大底耐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雙延續使用了X10耐磨橡膠大底的Wave Creation 18的耐久性表現依然如此。
經歷了解決50公里的路跑之后,大底可以說話毫無反應。連磨損的重災區除了僅有表面損傷之外,其他和新鞋沒有任何差異。所以我們將Wave Creation 18的路跑耐久定位在8-9場全程馬拉松,或者600公里+總量路跑。
防滑:8/10分
Wave Creation 18的大底設計不算復雜,但是有效的咬花結構還是能夠提供不錯的防滑性能。即使是在潮濕的柏油路面環境下,Wave Creation 18也能保持高效地抓地力和防滑,而強勁的大底耐久性能又讓它的防滑表現較同類其他跑鞋能夠保持更長的時間。
總結
Wave Creation 18已經是Creation系列的第十八代升級款,事實上除了一些細節上的小改觀之外,Wave Creation 18對于上一代依舊是不痛不癢的升級,甚至在整體的體驗中兩者之間的差距相當之小,這大概是才是問題的所在。
如今對Mizuno美津濃最大的挑戰是除了Wave的機械緩震之外,Mizuno美津濃迫切需要拿出讓自己表現更好的設計和技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