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 Pro Staff 6.0 85是網球史上最經典的球拍之一,桑普拉斯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用的都是這款球拍。最近,Wilson根據桑普拉斯的新要求,又推出了該款球拍的延續版——K Pro Staff 88。K Pro Staff 88是現在市面上為數不多的在拍面大小,材質等方面堅持傳統的球拍。那么,讓延續傳統的K Pro Staff 88與當代網拍的代表Babolate Pure Drive進行一次“對話”,結果會是怎樣?
網球拍的發展經歷了木拍,鋁拍,石墨拍,再到現今五花八門的混合材質拍,重量是越來越輕,性能卻越來越強。由于材質的改進,網球拍的拍面也越來越大,以至于現在的職業賽場,95至100平方英寸的中大拍面已經成為主流。約翰·麥肯羅完整見證了網球拍發展的這幾個階段,看著今天的網球選手在球場上神奇的表現,已經是電視評論員的麥肯羅總是有點不服氣的認為,今天的選手在比賽中之所以能有如此以置信的節奏,旋轉和控制,主要是因為球拍的緣故。
的確,今天的網球選手不會再受到以前木拍和早期石墨拍的小拍面的約束,現在的網球拍給了選手更大的力量,更大的甜區……在麥肯羅看來,網球比賽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因為選手自身天賦的發展,而是因為球拍科技的革新。
這個理論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是對于麥肯羅所說的,我卻難以認同。現在網球水平的提高跟選手的身體,技術的改進是不可能沒有關系的。每一代的選手都在變得更高大,更強壯,更快速。所以,我總覺得,麥肯羅對于現代球拍的言論,其中有著很多酸葡萄的心態。照他的說法,費德勒,納達爾只不過是球拍比他好,天賦卻并不見得,如果當年他也有現在這樣的球拍,他也能打出費納的水準。
無論怎樣,我還是決定親自驗證一下麥肯羅的理論。坦白說,我并不算一個職業選手,但我的球技也確實隨著球拍科技的革新而獲得了提高。我能拿著一把二十多年都沒怎么改變的球拍打出相同的水準嗎?Wilson新出的K Pro Staff 88給了我一個試驗的機會。自誕生以來,Pro Staff球拍就一直在市面上有賣,只不過款型稍有變化。費德勒曾使用過拍面90平方英寸的Pro Staff,而桑普拉斯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用的都是85拍面的。現在,桑普拉斯已經遠離職業賽場,僅是偶爾打幾場元老賽或者表演賽,但他仍是Wilson的簽約選手。桑普拉斯要求Wilson為他設計一款拍面稍大一點Pro Staff,于是就有了這款K Pro Staff 88。你看,連桑普拉斯這樣保守的人也不得不在球拍上需求一點改變。即便如此,這款新Pro Staff的拍面仍僅有88平方英寸。從外觀上看,它也更像是麥肯羅年代的球拍,而不是費納時代的。
平常,我使用的都是Babolate的Pure Drive,這款球拍可以說是當代球拍的一個代表。100平方英寸的大拍面,再穿上現在巡回賽中流行的Luxilon Big Banger Alu球線,把磅數拉到54,我很喜歡Pure Drive在發球和擊地面球時,帶給我的上旋和節奏。300克的重量,比較輕,而且機動性也很好,這些都能讓我產生任何我想要的揮速。相比較而言,K Pro Staff 88的重量達363克,邊框的厚度僅有17毫米,而Pure Drive的邊框厚度卻達26毫米。這次試打的K Pro Staff 88所穿球線是Wilson NXT,拉線磅數為64。
當我與一位朋友來到球場上進行一次傳統與現代球拍比較的時候,K Pro Staff 88給了我很多積極的心理暗示,讓我勇氣大增,因為我們都知道,Pro Staff球拍是專門為高級選手設計的。手里握著這把新鮮出爐的K Pro Staff 88,我甚至感覺自己的水平一下子從4.5跳到了5.0,甚至是5.5的位置。瞧好了,對面的家伙。
然而,從我揮出第一拍開始,K Pro Staff 88就立馬把我從天上拉回了地面。球在空中飛行的距離很短,總是落在發球線附近。再擊一次,結果一樣。K Pro Staff 88在擊球時需要你提供更多自己的力量,所以你每次揮拍都必須是又快又充分才行,才足夠。這我之前就預想到了的,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款球拍對我的地面擊球的影響是如此之大。我正手擊球的威力大減,而反手也缺乏穿透力。當我看到對手經常跑到中場來擊打我回過去的球時,我開始意識到我并不是抽擊球,而不過是在把球輕碰了回去。
這時,一個可怕的念頭在我腦子閃現:麥肯羅難道是對的?
我做了我能做的一切來證明他是錯誤的。我讓自己的站姿更開,緊繃腕關節,以便讓球拍吃球更深一點,并且擊正手球時把整個人的重量都壓上去。這些還真管用。當球擊在甜區范圍內時,其實甜區比球也大不了多少,K Pro Staff 88感覺跟我使用過的其他球拍一樣舒適,有力量,控制好。另外,你還不用擔心球飛得太遠而出界。Pure Drive已經算是最堅固的球拍之一了,不過K Pro Staff 88感覺就如石頭一樣堅固。我想,在K Pro Staff 88上根本就沒必要再用避震器了。這就是363克重量帶來的好處。
在使用K Pro Staff 88時,我發現我反手切削比平常要多,而且對反手切削的效果也很滿意,感覺自己能把球切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位置。而Pure Drive開放式的16×19穿線模式,再加上活躍的線床,使得擊上旋球變得很輕松,但它沒有K Pro Staff 88那樣的重量,而這種重量在切球時能起很大的幫助。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K Pro Staff 88雖然穿線方式與Pure Drive相同,但由于拍面太小,所以在打上旋球時,并沒有什么優勢。想很好地駕馭K Pro Staff 88,你要有十分出色的技巧,并且需要是有力而快速的擊球。如果你不習慣持續地大幅充分地揮拍,那么K Pro Staff 88會讓你感覺有些吃力。在打了大約20多分鐘之后,我的手臂就感覺很累了,當然整個人也很累。
在試打了足夠長時間之后,我放下K Pro Staff 88從新換成我原來使用的Pure Drive。在改用Pure Drive最開始的五分鐘,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個超人。反手擊球總是能很深,而正手上旋也總是能連續地把球打到對方的反手位。
這并不是說一把球拍比另一把球拍更好。多給我點時間,我也能逐漸適應K Pro Staff 88的打法。如果有什么東西能強迫我糾正技術,采用更多戰術打法而不是光靠力量,那么它必定是K Pro Staff 88。不過,Pure Drive確實在很多方面給了我很多幫助,我確信很多使用這款球拍的職業選手也同樣收益于此。
但是,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現在的選手水平之所以這么高,并不能簡單地歸功于球拍的改進。但是,在親自試用了K Pro Staff 88之后,我也懷疑如果不是使用改進了的球拍,他們的網球會打成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