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基本配置,鞋面為Flyknit+Nikeskin+熱熔膜面料;Pebax尼龍大底,無中底;還有值得一提的中幫設計,兼具保護,固定和延伸觸感的作用,用設計師的話說:把來自地面和足球的感覺一直傳遞到腳踝。
而AG大底則不必贅述,Obra的AG大底用的是如今NIKE在傳奇,毒蜂,鬼牌系列通用的AG大底。特點為鞋釘?shù)钠矫孑^為平整,鞋釘數(shù)量多,前掌分趾設計,中掌加強梁。
然后是上腳體驗。在這個看顏的時代,優(yōu)秀球鞋的評判標準自然也不能少了“顏值”。Obra的鞋身流暢而飽滿,雖然不像刺客那樣每一條弧線都透著鋒芒,但是它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充滿著實用主義的美感。每一條飛線,每一根織物的紋路,每一個襪套上的氣孔。在鞋型上,只要選對了尺碼,即使在踮腳蹬地時腳背上也幾乎不會出現(xiàn)褶皺,這種100%“量身打造”帶來的立體感從腳尖一直延伸到襪套,顯得現(xiàn)代感十足。
近乎完美的貼合度帶來最大的好處當然不是以上所說的鞋型上的賞心悅目,而是隨之而來的頂級的兼容性,舒適度,以及它設計初衷中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控制力。控制力的概念非常抽象,或許在設計師們眼中,既然這款球鞋是為天生的掌控者所設計,那么給他們最接近赤足的觸感,給他們最清晰的來自腳下的信息,然后把比賽交給他們,這就是最簡單有效將球鞋控制力最大化的方法。我入手Obra后上腳的第一感覺就是舒服,除了貼合還是貼合,從腳踝到腳背再到腳尖,每一毫米都緊緊貼合而且受力均勻沒有壓迫感或者空隙。而且球鞋的里襯非常柔軟,讓我想起曾經(jīng)頂級Tiempo與CTR后跟處標配的麂皮。
接下來就是實戰(zhàn)體驗了,我腳瘦,足弓高,前掌低,腳趾細長,第一次下地后發(fā)現(xiàn)由于前掌處沒有鞋帶調節(jié),雖然試鞋時感覺很貼合但運動中受力時便有些寬松,固定性一般,我采取的方法是換鞋墊,用更厚實平整的Tiempo鞋墊替換掉了原鞋墊,然后,一切都那么完美。鬼牌的鞋墊是它唯一比較敷衍的地方,好在換一雙鞋墊并非什么麻煩事。
但其實我遇到的問題倒并非鞋墊的鍋,反而說明了Magista并非“屠龍腳殺手”。相對充足的鞋倉空間和延展性出色的面料,甚至可以說你是什么“腳型”,它就是什么“鞋型”。夸張點說,它就是一雙加了鞋釘和支撐的球襪。尺碼方面,根據(jù)各方的反饋,本人建議按照以往的尺碼購買,瘦腳遇到我一樣的問題,也就是換雙厚鞋墊或者胖個幾斤就能解決的事兒。然后是重量,雖然并不主打輕量化,但Obra在這方面也很出色,UK9單只僅重204g是個不錯的成就。盤帶,射門,傳球,都因為球鞋近乎完美的貼合度而無可挑剔,3D編制出來的鞋面紋路提供的摩擦力也是控制皮球的有力保障。球鞋采用外置TPU,但后跟弧度較飽滿,很多人都吃過磨破后跟的虧,有先例者比賽前在皮膚上貼一小塊運動膠帶即可。
FG大底可以適應中等以上的人草以及天然草,抓地力強,啟動,疾停,變向時毫不拖沓,在狹小的空間中拿球時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AG的大底中規(guī)中矩,有人吐槽過這個版本的AG大底太硬,但其實考慮到AG適用的場地,為了提供足夠的保護性,通用的AG大底還是比較科學的。親身經(jīng)驗表明,AG大底在前幾次穿著過后,舒適度會明顯提高。大部分人造草地,我還是推薦AG的。
總評(以10分為滿分):
外觀:8.5(不同配色分值也不同,取個均值)
舒適度:9.5(鞋墊扣0.5分)
兼容性:9(后跟TPU過于飽滿)
觸感:10
重量:9(十分輕盈)
耐用度:7(熱熔膜磨損十分普遍,好在不影響使用,且罕見開膠問題)
抓地力:AG7.5,F(xiàn)G9
全天候:8(雖說有ACC,但織物的鞋領和內襯是一體的,有滲水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