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ucony在去年正式推出三雙ISO系列跑鞋之后,Triumph ISO和Hurricane ISO這兩雙經典的緩沖和支撐型跑鞋就一直活躍在我們的面前,而另一雙定位輕量緩沖的跑鞋Zealot ISO卻一直不溫不火。
如今隨著ISO系列一同更新到第二代的Zealot ISO 2終于有機會被我們所了解,它與另外兩雙ISO系列跑鞋有著完全不同的畫風。
鞋面
其實Saucony在ISO系列的三雙跑鞋上所使用的設計幾乎是類似的,只不過涉及到具體細節時有著比較大的差別。Zealot ISO 2的前掌鞋面以工程網眼面料為主,雙層設計可以在保證透氣性的基礎上確保鞋倉內的舒適性。
Zealot ISO 2的前掌鞋面支撐設計要比另外兩雙ISO系列跑鞋都要好,同樣使用了Flex Film技術,不同之處在于Zealot ISO 2增加鞋頭的包裹,在中足底部增加了熱貼合材料的寬度。
ISOFIT技術是ISO系列跑鞋的標配設計,這種將鞋面和支撐分開的設計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中足支撐和包裹的雙需求。兩側的三對支撐條可以根據不同的腳型進行調整,完美地適應跑步中腳型的動態過程。
后跟鞋口位置則是使用了在Saucony最常使用的RUNDRY面料,可以快速的排汗。內里的泡棉使用雖然不多,但是得益于后跟U型環抱設計的比較緊,加上外層的加入了豪華的硬質TPU材料支撐,所以后跟的固定性還是相當不錯。
Zealot ISO 2使用了雙層的鞋墊設計,最下層是這次ISO 2更新中新加入的Everun材料鞋墊,上層是普通的EVA泡沫鞋墊。雙層的鞋墊設計增加了落地時的緩沖性能,但是卻縮小了鞋倉內的空間,所以購買的時候盡量大半碼選擇。
從鞋面的設計來看除了前掌的支撐較其他兩款有些許不同之外,Zealot ISO 2基本上沿襲了ISO系列的基礎設計。雖然差異不大,但在同類型跑鞋中Zealot ISO 2的鞋面設計還算是誠意滿滿。
中底
Zealot ISO 2的中底如果以顏色來區分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最頂層的黑色部分和中間層的藍色部分以及底層的綠色部分。
雖然是以三個部分組成,但是Zealot ISO 2的中底還是以Everun材料為主,這種在其他兩款跑鞋上已經得到積極反饋的中底材料很好地增加了中底的緩沖性能。
綠色部分的SRC材料采用了網格的設計,能夠有效地吸收落地的沖擊力,并且將其轉化成回彈力。另外SRC材料在底部一直延伸至足弓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作為中足過渡來穩定前后掌之間的過渡。
Zealot ISO 2的后跟內側是輕量跑鞋上少見的支撐設計,雖然不是以外置支撐材料的形式的存在,但是內側這一塊大面積的塊狀設計能夠為輕微/稍重內翻跑者提供足夠的支撐。
前后掌高差4mm的Zealot ISO 2或許是它和其他ISO跑鞋之間的最大區別,這也奠定了Zealot ISO 2在落地章法上更傾向于赤足跑鞋的概念。雖然實際體驗差別不大,但是對跑者的要求還是略高一些。
外底
在經過一輪的外底設計改革之后,Saucony ISO系列的三雙跑鞋的外底都采用了波浪形的Tri-Flex設計,可以帶來更好地過渡效果和靈活性。
Zealot ISO 2前后掌主要使用XT-900耐磨橡膠,增加重點磨損區域的使用壽命。
中前掌使用的主要是iBR+發泡橡膠,這種橡膠的彈性要比一般的耐磨橡膠好,所以可以增加鞋底的緩沖和回彈性能。
相比于之前完全使用iBR+發泡橡膠的Triumph ISO 2,Zealot ISO 2的外底的耐久性勢必要比之更強一些。
總結
有人說Zealot ISO 2與另一雙Saucony的輕量跑鞋Kinvara 7似乎有點定位重復,事實上兩者之間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Zealot ISO 2更傾向于慢跑緩沖,而Kinvara 7則是定位速度型的緩沖跑鞋,而在重量上Kinvara 7還是有著十分巨大得優勢。
與同樣是緩沖跑鞋出身的Triumph ISO 2相比,Zealot ISO 2的輕量優勢讓它在長距離上的表現可能會更加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