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A標志性的紅色鞋盒子。現在PUMA的鞋盒開口位置會有兩個簡單的卡扣設計,這個設計讓開蓋沒有那么“順滑”,但也防止了不小心就打翻鞋盒東西散一地。
黑色主體,紅色元素點綴,同時 PUMA的logo和標志性的“跑道”等元素無處不在,都是習慣了PUMA的同學們完全不會陌生的設計。
從產品發布前到上市后的一系列市場活動當中,HYBRID Astro主要希望體現的還是它的設計以及科技搭載——至于有多少實際效果,這就不一定了。比如PUMA在HYBRID Astro上采用的“NETFIT 定制化綁帶系統”,雖說穿著時確實能感受到出色的貼合度和穩定性,但它并沒有說的那么“玄”,包括這套系統說是可以“完全掌控和調整出適合自己的鞋型”,我們其實沒有感受到這一點。
或許是把旁邊的網狀結構利用起來來穿鞋帶,可以“變化出個性十足的系帶風格”。但這件事意義不太大,應該很少人會把心思用在在這雙跑鞋上琢磨不同的系帶方式(畢竟又不是 YEEZY),穿著它上腳直接開跑才是硬道理。
雖然這個環節有點噱頭,但要說的是HYBRID Astro鞋舌的厚度,系帶的方式都恰到好處,它厚實但并不“悶”,包裹性十足但也不影響靈活性,無論是跑步還是日常走路都非常舒適。
整體還是織物鞋面,不過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專門處理,比如鞋頭的小拇指位置有做一點強化,鞋側的“跑道”起到了支撐效果,包括后跟位置專門的支撐結構對于后跟起到了足夠的保護作用,實際上也“撐”起了整雙鞋。
當然了,幾乎所有人看到這雙鞋的第一反應還是密集恐懼癥的問題,本身PUMA這個HYBRID科技是融合了品牌旗下兩大王牌中底科技:NRGY能量球和IGNITE泡棉,但做出來的效果就有點……這么看起來,adidas最開始把BOOST科技用在中底上時已經算是非常克制了。
而這套方案在PUMA之后的HYBRID系列跑鞋上也并沒有太大的改變,PUMA就是擺明了要讓更多人接受并且習慣這一大片泡沫顆粒。其實我們自己一開始看到會驚了一下,但之后還是習慣了——總之就還是個習慣問題,公園里面那些把鵝卵石嵌在墻壁上或者地板上的都是差不多的感覺。
NRGY能量球,IGNITE泡棉加上PROFOAM輕質中底,這成為HYBRID Astr舒適穿著,走路或跑步時的緩震表現以及能量反饋效果的三大關鍵環節,這到目前也仍然是PUMA在面向跑者同學們時主要的科技組合。
大底做了分塊設計,分離式的前掌還要承擔防滑的責任,后跟還分成了兩塊,分別受力并且進一步發揮中底的能量反饋和緩震能力。
其實雖然第一眼看起來容易讓人緊張一下,但看久了之后其實還是問題不大,并且它上腳的效果比單獨看鞋還要好看一些。目前 PUMA 官網在售的還有一些其它的配色,這些配色還都相當不錯,不同口味的同學們應該都能照顧到。
不過如果按專業跑鞋的標準來說,HYBRID Astro的功能性顯得中規中矩,挑不出太大毛病,但也沒什么驚喜。從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跑者反饋來看,也大多給了“平庸”之類的評價。NRGY能量球加IGNITE泡棉完全沒有想象中那么厲害(畢竟已經算是PUMA在這個方向上的集大成了),只能說是“完全正常”,和adidas的BOOST,ASICS的GEL等等相比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相比之下,HYBRID Astro更像是一款帶有運動屬性的日常穿著鞋款——平時正常穿,然后下班后不需要換鞋就直接可以去健身房,或者直接跑步回家(相比之下adidas的UltraBOOST系列太緊,NIKE的Zoom系列很多你肯定又舍不得日常穿,它們都是更容易在運動場合乃至高強度運動的場合下才能完全發揮潛力的系列)。
這可以說是PUMA在專業方向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換個角度,市面上“不是那么專業”的需求其實市場更大,PUMA滿足這部分群體就足夠了——正常穿著,時尚運動,普通健身。何況它還有著不錯的價格,以及非常舒適的穿著感受——畢竟有太多跑鞋日常穿著是非常緊繃的,要運動起來才“踩得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YBRID Astro對于低足弓的同學來說會更友好,它“穿進去”的部分相對較淺,同時大底和地面主要的接觸面的處理也有專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