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對無機時代的內能之爭,膠皮價格近乎翻倍。而隨著新木材,新纖維的逐步嘗試,球板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隨著
STIGA“CC5”與“CC7”兩款產品進入中國,夾板市場正式步入了兩千元時代。
斯蒂卡CC5,CC7科技
CC(Crystal Carbo)水晶碳是STIGA的球板新技術,同時兩款新品也采用了NCT納米技術,表面附有涂層。第一觀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片純白。這種白色是STIGA的獨特染色效果,是乒乓球板中的新色彩,在家具行業倒是較為常見。STIGA球板從水晶系列起,面材色調都具有良好的辨識度,色彩鮮明。CC5和
CC7的名字簡潔易記,比純數字的名字清楚得多。印字設計和手柄拼色與硬木系列同樣簡潔,追求樸素的復古效果,同納米碳王等球板上盡顯科技韻味的顯微鏡Logo大相庭。
斯蒂卡CC5,CC7材質
在硬木系列成功使用新面材后,CC系列的面材使用了白蠟木。白蠟木的硬度不如黑檀這類硬木,但是要高于Limba,Koto等常用面材,表面木紋呈長條狀,每束條紋在木材側面對應著一簇氣孔,容易辨認。使用該木材的代表作是NITTAKU的五夾大芯球板小提琴(Violin),但Violin為木材原色,且面材與力材是縱橫交錯的白蠟木。而在CC5和CC7中,表面使用了一層較厚的白蠟木,厚度已超過了第二層,如此設計實屬罕見。
因此,CC5與CC7都是“五木+二碳”的結構,除了碳層外側的橫向木材材質不同外,結構相同,并沒有名稱上“5”和“7”的對應區別。表面涂層是STIGA近年的必備技術,由于沒有不帶涂層版本的比較,我們不易為涂層對擊球性能的作用加以評說。但是,整面涂層對防止球板拉絲掉屑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比早年只有大半個板面的CR技術實惠得多。
纖細的黑色薄碳層位于中心層兩側,與“碳王尼斯”的碳層位置相同,符合當前碳層靠內的趨勢,只是CC系列的中心層更厚,屬于大芯結構。薄碳層應該不是編織纖維或單向長纖維,而更像是無序短纖維。資深球友應該記得早期的白鉆(Super Carbon)這款編織碳球板,自其停產后,只有關注并不是很多的凱夫拉系列(KevTech,CarboKev)是編織纖維球板。如今的STIGA產品序列中,還沒有單純編織碳纖維的球板。
斯蒂卡CC5,CC7對比
STIGA重視的是純木式的擊球手感與底勁,對于纖維材料的使用相對保守。加強球板時,擅長使用紅黑碳王式的碳粉膠水和碳王尼斯式的薄碳,納米碳王中的碳納米管也可相當于一種高技術含量的碳粉。STIGA在粘合層中混合碳粉的技術,從側面是看不出黑線的,本刊在以前的專題中對Carbo5.4做過解剖,在粘合層中難尋碳蹤。
斯蒂卡CC5,CC7實戰測評
CC5并不是一支速度型球板,而是“超級全能”型,綜合實力與易用性略勝“納米OC”和硬木系列五夾,因為“納米OC”需要自身發力,硬木五夾較硬的面材稍有突兀。薄碳的吸震和加強作用,厚面材的挺實與穩定作用,使CC5具備足夠攻擊力的同時,也擁有強大的控制力。達到了性能全面,無明顯漏洞的較高境界,卻也沒有明顯特長,不過,如此“全面”也可以算作一種特長了。作為攻擊型球板中的全能選手,CC5的配膠自由度異常之高,令我吃驚不小,可根據自身喜好和打法特點任意搭配,國套,外套,軟的,硬的,兼容性都不錯。
CC7手感風格雖與CC5相近,但由于結構的差別,CC7的整體速度和力量都比前者大了一號,相對也更難打透。因面材相同,小球表現近似。由于不需自身發力,內層結構影響較小,面材的反彈特性占據主導。發力以后,由于結構的差別,CC7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帶動,對發力水平要求更高。即使是在需要借力的情況下,對合力點的掌握也要更有技巧。要求比較高,目的是為了讓CC7發揮出更強大的威力來,因為CC7有這個能力。換個角度來看,對于同樣的技術水平,因為球板整體硬度更大,使用CC7的出球速度肯定比CC5要快。但高手駕馭能力強,更能發揮出CC7這類球板最大能力,若空有重劍卻揮舞不動,那樣還是CC5適合。對于很多關于球板軟硬,快慢的選擇上,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
CC7是一支攻擊能力很強的球板,但本身的攻擊欲望并不容易發掘,仍帶有CC5的內斂氣質。與同樣定位為極致進攻球板的“黑檀七”,“納米碳王”相比,速度上無優勢,需要一定的內力催動,才會爆發驚人的底勁。跟“碳王尼斯”這種震手感明顯,吃球深,純木手感突出的球板比較,CC7具有更大的穩定度和扎實度,還是同“納米碳王”更具默契。配膠時建議選用易打透,并有一定咬球韌性的膠皮,以便容易發揮球板性能,盡量在進口膠皮中選擇。如搭配國產高海綿硬度膠皮的話,有可能加大發悶的感覺。
STIGA幾批新品的出現,都帶來了新意。在七夾板和編織纖維板備受關注的時候,搭配不同木材與薄碳,STIGA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手感,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線,且積極地開拓著制板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