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套膠發展真是很快尤其是無機規則制定以來,以德國ESN公司和日本的
蝴蝶公司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無機套膠升級換代真是令我們廣大乒乓愛好者目不暇接。
1.對比
粘性套膠主要是中國產的,這個技術源于中國天津的729公司發明的蓋膠技術,在膠皮表面蓋膠能夠產生比較大的摩擦力,直觀的感覺就是比較粘,有的可以粘住乒乓球,這類套膠的優點就是膠皮的表面摩擦系數很大,能夠用不太大的力量就能產生比較大的摩擦力,所以可以有比較大的回旋余地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容錯性好,具體在比賽中能體現出的有點就是發球轉(短球)控制球好(短球),其他的優點想不起來了,也許有人說發球轉,拉弧圈球轉(比澀性套膠)這個不一定后面會有解釋,目前能夠肯定的是發短球一定比澀性套膠轉,控制短球(主要是擺短)比澀性套膠好。
2.優缺點
澀性套膠主要是國外產的比如日本和德國,早期的比如斯瑞沃,多尼克的F1,近期的比如蝴蝶的T系列德國挺拔SIUNS等等,澀性套膠的特點是膠皮表面是比較澀的摩擦也很不錯,海綿一般來說是比較柔軟的(彈性好,不同于國產的,國產的如果海綿軟就沒彈性如果要彈性大,海綿肯定硬)澀性套膠在擊打的時候是不會有粘性套膠的那種被粘住吐不出去的感覺的,擊打都是比較爽脆的,由于表面的摩擦系數沒有粘性套膠那么大,所以小力量發球(短球)就沒有粘性套膠那么大,如果想發的轉就要有一定的力量這樣就會有不錯的吃球深度進入海綿比較深這樣就能把球發轉,同時板型不能像粘性套膠那么傾斜要略微立一點點保證能夠吃住球,這樣能發出比較轉的球但是會比粘性套膠發的球長。
3.控制
控制球來說,由于我們主要是來碰擦球所以力量就不大,類似的也就沒有粘性套膠擺的球轉,而且拍型要稍微立,否則可能會冒高,當然這都是能夠適應的,只要多多練習就好。
4.弧圈
下面談談大家最喜歡也是最關心的弧圈球技術,我的練習體會是用粘性套膠容易入手但是當你比較熟練時應該用澀性套膠(當然如果一開始用澀性套膠也沒問題,主要是澀性套膠比較貴,對大家的銀子不太好哈),用粘性套膠練習的時候5塊錢或者10塊錢的粘性套膠足矣,因為反正套膠沒有什么力量作為練習主要是體會摩擦球,如果你買超過10塊錢的國產套膠我覺得不值得(可能觀點有些偏激但是確實是我的真實想法)。
有很多朋友認為拉弧圈球還是要粘性套膠好,這就是為什么狂飆(普狂,省狂,國狂)在國內如此流行的原因也是大家主要作為正手套膠的主要原因,對于這個現象我的觀點是如果你真正掌握弧圈球技術相當一部分人會喜歡外套而不是狂飆(國家隊另當別論,他們要照顧整場比賽,粘性套膠有發球和控制球的優勢),弧圈球技術本身是不要求膠皮的表面摩擦力非常大的。
5.快攻
它和快攻技術的本質區別也是唯一的區別就在于球拍的加速方式不一樣也可以說是用力的方式不一樣,但是都是很扎實的在擊球而不是絕大部分乒乓愛好者所說的薄蹭,薄摩擦,蹭頭皮等等說法,一個客觀的事實就是我們看電視直播,高水平的運動員的每一下進攻擊球都是非常響的,他們基本上用的是弧圈球技術,但是業余愛好者所謂拉弧圈基本沒聲音,當然不是說有聲音就是弧圈球技術,學習弧圈球技術上來是摩擦薄力量小聲音小,慢慢的變成摩擦厚力量重聲音大。用澀性套膠拉弧圈球的優點是力量大速度快,因為弧圈球技術是一個主要產生旋轉的技術(快攻技術主要產生速度),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使球速度加快只有力量加大才行。
在這方面澀性套膠明顯要超過粘性套膠,也就是說澀性套膠的大路球會比較好,我們很多愛好者認為膠皮不粘拉球會容易下網,這是由于沒有吃住球沒有掌握真正的弧圈球技術,想吃球充分一方面和膠皮摩擦有關還有一方面是和拍型有關,如果摩擦不是很好那么你的拍型就和來球不能有太大的摩擦角度,這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這一點如果我們看看陳龍燦拉球的視頻我們會有比較深的理解(陳龍燦是正膠,看他那膠皮爛的估計摩擦更差)。
6.總結
以上談了粘性和澀性套膠各自的優缺點,總結下來粘性小路球有優勢還有發球,澀性大路球有優勢但是發球和小路球可以練習彌補而且現在新出的澀性套膠摩擦也是很不錯了比如蝴蝶的T05摩擦也是很優秀的,也拉近了和粘性套膠的差距。
我覺得對于乒乓愛好者來說,如果能夠練到上旋球的相持那么在業余界就算高手了(如果還處在下旋球階段那另當別論),那么澀性套膠就非常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