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把跑鞋賣出2000元以上價格的,所有本土品牌里只有2雙鞋做到了,而且都是李寧出的—一雙飛電,一雙就是今天要講的飛電2.0 elite。
飛電2.0目前有兩個版本,一個是elite,定位是精英跑者;另一個是challenger,會更適合一些進階,高階跑者。拋開價格只談產品性能,或者是只說價格而忽視產品力,這都是片面的。
所以老魏會從價格和性能兩方面,綜合去看待這雙李寧的飛電2.0 elite,也會和飛電1.0做一些比較。
鞋面
相比于飛電1.0只使用了mono紗一種材料,飛電2.0 elite還增加了一體織材料。單一的mono紗是很輕,但是缺少了支撐性。一體織的加入可以增強鞋面的基礎支撐,并且飛電2.0 elite還做了鞋舌一體化設計,讓整雙鞋的包裹感更優秀。
鞋面的鐳射沖孔(coolshell科技)工藝,則是為了保證透氣能力而使用的。說實話這樣的鞋面透氣性確實有保證,在如今的南方戶外,如果不跑起來的話,穿在腳上還是比較冷的。
有人說飛電2.0 elite是抄了AlphaFly的鞋型,其實這一點老魏并不認同。飛電2.0 elite和耐克的AlphaFly并不一樣,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做一個剪影對比就能知道了。有原創保護意識這是好事,但是過了就錯了。如果這都能被談上是抄襲,那么國內外那么多外底都用上碎釘式橡膠布局的跑鞋,是不是都應該給亞瑟士支付“知識產權”費用?畢竟虎走是最早用這種外底設計的競速鞋了。
中底
飛電2.0 elite主要材料還是,但是和以前的比較,做出了不少改變。
首先是上下兩層的密度不同,上層比較軟,下層比較硬。柔軟的上層可以給跑者更好的腳感,而比較硬的下層則可以提供更靈活的路面反饋——這也就是為什么老魏喜歡鞋底比較硬的鞋,反饋靈敏,路感清晰。
和1.0相比,飛電2.0 elite在厚度提升了。前后掌高度落差依舊控制在7mm,但是整體厚度提高了9mm。而后掌寬度,1.0是86mm,飛電2.0 elite做了一個收縮,寬度為75mm,小了整整11mm。這種后掌收縮設計,其實就已經是在對你講清楚一件事了:“這鞋就不是給后掌跑法準備的,想跑換前掌。”
另外在中底的中足和后掌部分,李寧還做了一個“打孔設計”。這個技術的原理解釋起來比較復雜,我就簡單說一下了。通過對中底材料進行打孔鏤空,增加中底形變的可用空間,讓鞋底的腳感更柔軟。但是這種設計不能隨便瞎用,飛電2.0 elite的前掌沒有打孔,因為過度的鏤空打孔會使中底容易泄力。而精英跑者大部分都是前掌跑法,前掌要是容易泄力,這鞋也就不配上場了。
除了2.0的碳板變成了各區域硬度不同的異構碳板外,這一次在飛電2.0 elite上,老魏還看到了一項李寧的新科技:跖枕科技。
在鞋底的跖骨(不是腳趾,是腳掌前段可以彎曲的那幾塊骨頭)下方做了一個凸起硬塊。做運動中,這個硬塊就可以成為一個支點,幫助跑者更快地完成一次觸地-離地過程,減少雙腿的做功。
聽上去很像以亞瑟士為主的“推動力跑鞋”設計,但是它和推動力跑鞋又不一樣。推動力跑鞋是利用滾動原理,減少腳踝需要的發力時間和程度。而李寧的這個跖枕科技,則是利用最基礎直觀的杠桿原理,將碳板作為“杠桿”,以跖枕作為“支點”,減少腳掌力臂的做功,來達到類似的效果。
鞋底沒什么好說的,也是一樣的GCU材料,區別只在于飛電2.0 elite比飛電1.0的面積更大更耐磨了。那么回過頭我們再說說飛電2.0這雙鞋,它到底值不值得被定價2099呢?
我們都知道,價格是產品力的具體表現方式之一,但是過高的售價如果不能有與之匹配的性能,那么毫無疑問,它就是一款用來割韭菜的東西。
老魏不明白為什么李寧會這樣去定價,他明明知道國內消費環境對于過高定價的國產跑鞋并不認同。再加上李寧那雙天馬所犯的前科,可以說李寧已經喪失了很多群眾基礎了。
老實說,老魏絕對承認飛電2.0 elite是一雙頂級競速鞋,它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160X,飛影這兩款同樣是國產頂級競速鞋的產品面前,飛電2.0 elite兩千多元的售價,著實太高,能和它比較的只有Nike的Next%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飛電2.0的另一個版本challenger售價還沒那么離譜上,1299元的售價要低了不少,兩者的差距僅在碳板的長度。雖然還是有點貴,但是至少是可以接受了。另外像李寧的超輕系列,李寧云五代等大眾化跑鞋綜合體驗還是不錯的,可以考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