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08年Hyperdunk問世以來,輕質之風吹遍了整個NIKE的整個籃球產品線,之所以能夠一次次的打破輕量化的記錄,其中FlyWire“飛線”的使用以及中底材料,結構的改良功不可沒。09年Hyperdunk的繼任者Hyperize在眾人矚目下隆重登場,在保留了前者輕質的特點下,針對諸多不足之處進行了改良,迅速成為了聯盟當中最受歡迎的團隊款式。
而就像NIKE所擅長的一樣,“一面多底”自從Elite時代就開始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對于高端的團隊款式。就如同之前由Hyperdunk改造而來的HyperMax一樣,今年,NIKE推出了一款Air Max Hyperize,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雙鞋的原型就是去年大熱的Hyperize,而相應的,中底配置被替換為了全掌Air Max 360。這種經過全新改良過的全掌氣墊最初被使用在了Air Max Lebron IV的上面。它的結構較最初的Air Max 360更薄,氣壓更低,有著非常良好的場感,即使體重較輕的穿著者也會很容易體會到它的緩震效果。當然,由于沒有過多的外圍支撐結構,這種氣墊的耐用性不是很好,容易損傷,只能適應內場的需要。
Air Max Hyperize的鞋墊材質很一般,既不是雙密度也不是歐士萊材料,對于一雙零售價1248的高端鞋來說,顯得有些小氣。但好在厚度足夠,腳感還算不錯。
無論中底配置如何變化,Flywire“飛線”依舊是Hyper系列的標準配置,兩年以來,它的形態已經有了多種變化,從最初單純的“斜拉”式,發展到現在的“交叉混合”式。而為了解決這種材質透氣性不佳的問題。設計師特意在上面使用了了透氣面料。
鞋面的很有質感,也很柔軟,但唯一的缺點是不好打理。
鞋帶上使用熱切技術已經成了近段時間NIKE所慣常使用的。
與之前的HyperMax不同的是,Air Max Hyperize在鞋幫部分僅僅是照搬了Hyperize,而并沒有使用魔術貼。好處在于,腳踝的靈活性得到了保證,但保護性就差了一截。
鞋舌上加索爾的個人Logo,僅僅是由一個籃球圖案與名字組成的,相對來說缺乏心意。
后跟大面積的TPU材料,給予了后跟充分的固定,比Hyperdunk上那塊兒象征意義比較大的發泡材料來說,實在了很多。
除了中底配置以外,這雙鞋與Hyperize最大的區別就在外底上了。為了適應內線球員的需要,Air Max Hyperize的外底變得更厚,紋路更加粗獷。前掌的分割也變為了簡單的兩條,而環狀的原型紋路頗有Air Force 1的意味,更適合頻繁以中軸腳轉身移動的內線球員的需要。而在鞋頭部分,還特意做了加強處理,給予腳趾以非常好的保護。這一切的一切無不以內線球員的需求出發。
說了這么多,最后我們還是來看看這雙鞋的重量,在US10碼的情況下,只有驚人的480克,比起比起同尺碼的Air Max Lebron IV輕了40余克。雖然比起原版的Hyperize稍重,但要知道,這是一雙擁有全掌氣墊厚實外底的內線戰靴。能夠將減重做到如此程度,實屬不易。
遺憾的是,這么一雙優秀的內線鞋并沒有得到其主人的青睞,雖然推出了1月有余,但始終不見加索爾上腳,其所穿的依舊是Hyperize。不知道在明早的總決賽賽場上,加索爾是否會給我們來一個驚喜。
與加索爾的球員版一樣,同期推出的韋斯特版和小斯版也成為了“無主戰靴”,只有布澤爾的版本在季后賽賽場上匆匆露了幾面。既然我們無法看到它們在球場上的身影那么只能在場下欣賞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