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施特菲•格拉芙的人,大都知道這位來自德國的網壇傳奇女子與Dunlop Max200G的故事,正是攜這款因她而聞名的80年代傳奇球拍,格拉芙成為了職業網壇(包括男子和女子選手)史無前例,且絕無僅有的金滿貫(在同一自然年內贏得四個大滿貫和奧運冠軍的殊榮)第一人。相比之下,卻很少有人熟知格拉芙與Wilson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源頭則始于1993年的Wilson Pro Staff 7.0 Lite Classic系列,也就是神秘的“白色格拉芙”。
在連續贏得了1993年的法網,溫網和美網之后,格拉芙在同年的年底轉投Wilson旗下。在1994年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中,格拉芙手持一把神秘的純黑色涂裝的Wilson網球拍一舉奪冠,很快,Wilson就正式在市場上為其推出了專屬的Wilson Pro Staff 7.0 Lite Classic系列。在這里先簡單的回顧一下格拉芙使用過的Wilson球拍:
1994到1995年,格拉芙使用的是Wilson Pro Staff 7.0 Lite Classic;
1996年,格拉芙開始使用Wilson Pro Staff 7.5,然后在1998年更換為Wilson Pro Staff 7.1。
順便一提,格拉芙的球拍穿線磅數高達29kg,也就是64磅,明顯高于Wilson球拍推薦的50-60磅。
很多人或許對于球拍名稱中諸如“7.0”,“7.5”和“7.1”的后綴不甚理解,正如Wilson Pro Staff 6.0 85以及Wilson K Factor 6.190一樣,這其實是Wilson的一種重要的命名方法,與Head球拍通過“L”和“S”前綴進行分類完全是異曲同工。其英文全稱為“Swing index”,縮寫為“Si”,Wilson將其球拍的“Si”范圍界定在2.0和8.0之間,簡單來說,Si的數值越大,球拍的揮拍軌跡所適合的完整程度越高。
這個系列憑借其迷人的白色涂裝和格拉芙的代言而被獲得了“白色格拉芙”的昵稱。該系列早期在臺灣生產,后期則轉為國產,其市售球拍包括了95拍面的Midplus和110拍面的Oversize兩種版本。在該系列中,Wilson并沒有繼續使用其經典的graphite和Kevlar材料組合,而是選擇了硬度更低的Fiberglass作為碳纖維輔助材料,同時,Wilson在廣告宣傳中暗示,格拉芙所使用的正是市售的Midplus版本。然而,更多人則認為,格拉芙實際所用的球拍是一款拍面為85的非市售球拍,采用的是graphite,fiberglass和Kevlar材料組合。這種看法上的分歧進一步為“白色格拉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之前的球拍故事中,我曾經提到過,十九世紀90年代初期是Wilson的分水嶺,在此期間,Wilson推出了很多經典的95拍面球拍,這包括了1991年的Wilson Pro staff 6.1 Classic 95,1993年的Wilson Pro Staff 6.6 Classic 95和1994年的Wilson Pro Staff 6.0 95,而巧合的是,以上這些球拍都對應有市售或者非市售的85拍面球拍,因此,對Wilson而言,就算推出Wilson Pro Staff 7.0 lite classic 95作為市售,卻為格拉芙專門量身定制一款85拍面的球拍也僅僅是故技重施罷了。
然而,Wilson為了降低成本,而在1994年將臺灣工廠轉移到中國內地,緊隨而來的是其市售球拍數年的蕭條期;而此后接踵而至的WilsonPro Staff 7.5和Wilson Pro Staff 7.1則而首當其沖,成為了Wilson Pro Staff 7.0 Lite Classic系列的狗尾續貂之作,而神秘“白色格拉芙”竟最終成為了Wilson最后的一款擁有傳統手感和意義的經典球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