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線孔(Shared Hole,又稱“共享孔”,“雙線孔”),在球拍發展歷史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技術。在這些孔位,同時容納橫豎兩根線,通常呈90度交叉。
在網球這項運動的早期,受制于材料技術的限制,要在不到70平方英寸的拍面塞下橫豎各十幾根球弦,對線孔的開孔位置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球拍的2,4,8,10點附近位置,兩個過于接近的線孔若是受到縱向和橫向不同的兩種力的作用,球弦的切割作用(那個年代還沒有護線管)很容易讓兩個線孔最終變成“一個線孔”。因此,在這些重要位置的共線孔設計應運而生,優點在于設計簡便,不用過多考慮關鍵受力部位的壓力,使得球拍耐用度增加。這種設計一直延續到了碳素材料和護線管的廣泛應用。
隨著
網球拍材料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碳素材料的廣泛使用,球拍的拍面也逐步增大。對于球拍設計設計師來說,再也不用為在略顯“狹窄”的拍面里塞下那么多橫豎線而頭疼了,共線孔的設計逐步被摒棄,而共線孔在現代球拍設計中的缺點也日益顯現。
首先,共線孔的壽命遠短于一般的線孔。
對于現代球拍而言,護線管幾乎是必備的(Prince在推出O3大孔前,曾經嘗試過無護線管的設計)。由于護線管往往是相同材料,一次成型的,而在共享孔位置的護線管則最容易損壞,而一旦損壞,球線和球拍之間的相互作用勢必受到影響,輕則影響手感,重則損壞球拍。
其次,對于很多穿線師來說,共線孔的存在就是一場“噩夢”。
由于共線孔逐步被棄用,現代球拍中遇到共線孔的情況越來越少,個別穿線師就很容易犯上面的錯誤,造成少穿一根或幾根線的情況出現。雖然現代球拍的材料都可謂經得起“千錘百煉”,但少穿線帶來的影響還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另外,在實際穿線中,若是軟硬線搭配,先硬后軟,則穿線的難度也大大增加。為此,諸如Prince這種喜歡劍走偏鋒的廠家,曾經開發出雙孔的共線孔(共線孔處有兩根線管,分別穿橫線和豎線,如上圖),而這樣的線孔的壽命可想而知。
最后,共線孔中橫豎線共孔究竟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這一點未有定論。存在即是合理,雖然共線孔已經不再是主流設計,但仍有廠商選擇這種“傳統”的設計,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兩線四結和子母線盛行的今天,同一個孔里擠下兩種不同材質的球線,相互的影響必然不會太好。因此某廠商在最新一代的球拍中,取消了這種設計,或許也是對市場的一種妥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