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津濃有著屬于它的優勢,積累了幾十年的制鞋經驗讓它可以生產出最合適的跑鞋。不過美津濃也有值得說說的不足,過分信任現階段對傳統跑鞋的需求,殊不知跑者已經搭上時代的列車早已變化思維。
這一年,美津濃推出了不多不少的新跑鞋,每一雙都有不同的目標人群和功能。在紛繁復雜的跑鞋迷陣里,讓我們重新整理一下思緒,將美津濃跑鞋矩陣化繁為簡,揭穿令人苦惱的美津濃跑鞋迷陣。
一,緩震系列
緩震系列一直是美津濃最為主打的跑鞋系列,承擔了從入門跑者到高階跑者的所有需求。美津濃緩震系慢跑鞋用的是平行Wave(Parallel Wave)和無限Wave(Infinity Wave),這兩種Wave片內外側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是內外對稱的。因此,這樣的Wave片內外側受壓變形程度相近,內側并不具有更強的支撐。
1.Mizuno Wave Prophecy 7
最新升級的預言第七代產品,從第一代開始Wave Prophecy系列就是機械緩震的扛鼎之作,Wave Prophecy 7所搭載的全掌機械減震結構,是美津濃跑鞋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型號,是名副其實的機械化坦克。
相比上一代的變化,Wave Prophecy 7的升級主要集中于鞋面上。外層鞋面使用的是Airmesh透氣材料,可以保持運動中的透氣表現,并且內層的鞋面用了非常舒適光滑的材料,腳感出色。除此之外,在中足位置Wave Prophecy 7使用改進的DynamotionFit動態支撐結構,可以更好地適應腳型在鞋倉內的活動。
另外,Wave Prophecy 7也在減少鞋面車縫線支撐材料的存在,前掌的鞋面支撐換成了TPU熱貼合材料。提升了舒適度的同時,也一定程度減輕了鞋面的壓力。
Wave Prophecy 7的中底仍然是全掌的Wave波浪機械結構,從后跟一直延伸到前掌的Wave能夠給大體重的跑者帶來不同的緩震表現。另外,在前掌位置Prophecy 7還增加了一層U4ic泡棉中底,用于提升前掌緩沖。除此之外,Wave Prophecy 7還在鞋墊下方搭載了一層U4icX Strobel材料,進一步提升緩沖表現。
至于大底部分,Wave Prophecy 7仍然使用了全掌X10耐磨橡膠。
Wave Prophecy 7不是一雙普適性的跑鞋,它適合大體重跑者,適合有腳踝外翻傾向的跑者。在它的定位中可以用于日常的慢跑訓練,也可以適用于較慢配速下的馬拉松。
2.Mizuno Wave Creation 19
Wave Creation系列是Mizuno旗下元老級的緩震系旗艦,資歷僅次于長青款Wave Rider。這一雙到目前為止還沒升級,可能會在2018年的下半年升級到Wave Creation 20。
Wave Creation 19的年齡是Wave Prophecy系列的兩倍還多,但比起Wave Prophecy還是要保守一些。無限Wave僅用于后跟,上面還鋪了很厚的一層中底材料。前掌的Wave是單層的,也就是僅作為中底U4icX材料的骨架,讓前掌變得更有韌性。
因此,Wave Creation的前后掌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后跟較為機械化,有沖程較大的比較硬的緩沖,前掌更接近常規跑鞋,前后掌靠上層連貫的Wave片完成過渡。很顯然,它是給后跟沖擊大的后跟跑者設計的。
鞋面的設計上也有大量皮革支撐條,因此支撐性也非常好。不過它的前掌支撐條已經是熱貼合材料了,只是這并沒有讓它比預言輕多少。
Wave Creation 19的定位和Wave Prophecy較為類似,只是沒有它那么激烈。它能夠提供柔軟的緩沖,可以適應多種距離的慢跑。
注意,Wave Creation 19針對男女不同的腳型采用了不同的設計。男性增加鞋楦的寬度,女性則增加鞋底凹槽。
3.Mizuno Wave Sky 2
作為Wave Enigma的繼任者,Wave Sky是去年才剛剛推出的新款跑鞋。如今升級到第二代,美津濃主要對它的鞋面進行了升級調整。
鞋面采用了雙層工程網眼面料,提升腳趾在鞋倉內的活動空間。中足位置新增了Aero Hug支撐貼合系統,根據雙腳的腳型和活動調整中足的支撐和包裹。另外鞋面支撐上,Wave Sky 2進一步減少了皮革支撐的存在,而是借由Aero Hug系統來實現鞋面的支撐。
中底使用了上層U4ic下層U4icX的設計,Wave片變成了造型相當不同的Cloudwave,Wave片在中前掌僅局限于跑鞋內側而非內外兩側,可以使得外側更軟而足弓也不失支撐性。下層中底以及與之相連的外底是分節的,每一節中底都有一定的活動度,像一個個活塞一樣完成過渡和緩沖。上層波浪狀的U4ic也一節節依附在下層U4icX上,不會影響下層的彎折。
美津濃將其定位為目標是全馬6小時開外到完賽跑者的跑鞋,顯然頂級慢跑鞋本身就是廠商給入門跑者保駕護航而準備的。
4.Mizuno Wave Prodigy
Wave Prodigy在美津濃產品線的定位是緩震訓練鞋,適用于入門級的跑者。Wave Prodigy兼具了短距離慢跑需要的緩沖和穩定表現。
鞋面部分Wave Prodigy采用了傳統的透氣網眼面料。中底后掌搭載Parallel Wave平行波浪片,能夠提供高度緩沖力和順暢靈活的步伐。另外中底使用了U4ic和U4icX材料,可以提供更多柔軟緩沖和回彈反饋。大底則是全掌的X10耐磨橡膠,能夠保證鞋底的耐久性。
5.Mizuno Wave Rider 21/GTX
Wave Rider是最早使用Wave的跑鞋,也是目前歷史最長的美津濃跑鞋。同時它也是比旗艦更出名更有代表性的長青款跑鞋,可能是唯一有GTX版本的美津濃公路跑鞋。
Wave Rider從誕生之初起就是中后掌Wave,最新的Wave Rider 21在后掌搭載Cloudwave結構,一路延伸到中足中底下方,起一部分中足抗扭轉片的作用。除了Cloudwave結構之外,Wave Rider 21使用了美津濃最常用的U4ic和U4icX緩沖材料。
三種材料的組合使得Wave Rider 21具備了相當出色的緩沖性能,同時中底的回彈表現也非常優秀。
Wave Rider 21鞋面由熱貼膜換回了經過優化的皮革支撐條,鞋面在Wave Rider 21上升級成雙層工程網布,由此進一步減少了皮革縫線支撐條的使用,總體朝著更好的舒適度,包裹性前進。同時中足使用了Dynamotion Fit,提升了鞋面的包裹表現。
Mizuno Wave Rider 21 GTX則是在鞋面上增加了一層GTX鞋面,可以實現防水功能。
Mizuno Wave Rider 21可以被稱為跑鞋界里優秀的萬金油,有著舒適的腳感,不錯的性價比,感人的耐久度,非常適合長距離路跑訓練以及日常慢跑訓練。
6.Mizuno Wave Ultima 9
Wave Ultima 9是和Wave Sky很接近的產品,同樣在2018年上半年沒有更新。
Wave Ultima 9的設計和Wave Sky非常接近,都是僅中后掌Cloudwave的次頂級慢跑鞋。具備很好的緩沖性,同時中底搭載了U4ic和U4icX緩沖材料,能夠提供不錯的回彈表現。
與Wave Sky最大不同在于所使用的U4ic和U4icX緩沖材料比例上。相比而言,Wave Ultima 9的回彈要比Wave Sky略硬一點點。所以在適用性上要比Wave Sky更窄一點,適用于跑步能力較高的跑者。
二,支撐系列
美津濃支撐系列慢跑鞋用的是Fan Wave扇形結構和Double Fan Wave雙扇形結構,這兩種Wave片內外側形狀差異很大,內側Wave片受力變形程度較小,提供了后跟內側到足弓的支撐。雙層扇形Wave內側有兩片緊密相連的Wave片,因此內側更硬更不容易變形,比單層扇形Wave支撐性更強。
1.Mizuno Wave Horizon 2
去年推出的全新支撐系列慢跑鞋,升級到第二代之后美津濃對它的支撐設計進行了重新的調整。中底后跟外側搭載Fan Wave扇形結構,相比于第一代彎曲幅度更大,可以更進一步減輕外翻問題的加重。另外在后跟外層增加了Smoothride Support強力支撐設計,獨特的凹槽網格結構可以最大程度增加足跟的穩定性。
在緩震設計上Wave Horizon 2與Wave Sky同是Cloudwave,上層U4ic,下層U4icX的組合,同時上下兩層中底以及外底也都是分節設計。
鞋面部分采用了透氣網眼面料,提升了鞋面的透氣性和舒適性。中足部分使用了大量的皮革支撐材料,可以提供很強的包裹性和支撐性。
Mizuno Wave Horizon 2適合那些有腳踝外翻,但也追求中底緩沖的慢跑者,它所提供的支撐性能是美津濃支撐跑鞋里最大的。
2.Mizuno Wave Paradox 4
在Wave Horizon出現以前,它就是美津濃最貴的支撐跑鞋。其實它就是Wave Enigma的支撐系版本,叫它頂級支撐也不為過,只是它還維持著當年Enigma 4那140美刀的定價。
只不過到目前為止,Wave Paradox還沒有升級到下一代。
Paradox 4使用和3代一樣的鞋底,中底上層U4ic,下層U4icX。它有著支撐性最為恐怖的Wave片,中后足有碩大的雙層扇形Wave,前掌的Wave片一直延伸到腳趾。再加上寬大的鞋楦,它在很多方面簡直像一雙控制系跑鞋。
事實上控制系跑鞋的問題也在困擾著它——強烈的支撐性帶來的硬和重是邁不過去的坎兒,需要強悍控制性的跑者才會愛它。
3.Mizuno Wave Inspire 14
Wave Inspire 14是一雙相對輕量的支撐系列慢跑鞋,可以兼具提供各種距離下的穩定性和緩沖性,能夠作為一雙從緩沖向支撐型過渡的跑鞋。
緩沖設計上采用Cloudwave,U4ic,U4icX的組合,支撐設計上在后跟采用Double Fan Wave結構,同時在內側搭載Smooth Ride凹槽網格。
看起來和Wave Horizon 2有點相同,但Wave Horizon 2的Smooth Ride網格要比Wave Inspire 14夸張很多。因此Wave Inspire 14的支撐性程度處于中等位置。
鞋面部分,Wave Inspire 14采用了AIRmesh透氣鞋面,可以提供非常不錯的靈活性和透氣性。中足也使用了Dynamotion Fit結構,提升包裹性。
三,輕量訓練
這里把鞋重低于以上慢跑鞋,而高于下文超輕競速系列的跑鞋都歸類為輕量訓練鞋。這類鞋相比慢跑鞋有一些明顯的輕量化設計,例如簡化鞋面,削薄鞋底,但相比更輕的賽用競速鞋而言輕量化又沒有那么極端。
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適合的跑者全馬配速會越來越高。
1.Mizuno Wave Shadow
Wave Shadow和剛剛停產的Wave Sayonara 4的直接繼任者,也是重量僅次于Wave Rider系列的輕量跑鞋。在2018年上半年沒有更新。
作為入門型的輕量跑鞋,Wave Shadow用了一些慢跑鞋的緩沖設計,中底布(Strobel)上鋪設一層U4icX,這種設計主要用于Wave Rider等慢跑鞋中,與之對應,美津濃日系競速鞋里中底布表面毫無鋪襯;后跟下方的中底材料是U4icX,這同樣是用在Wave Rider等慢跑鞋里的設計。
Wave Shadow的速度性主要體現在中底底相對Rider更輕薄,所以更硬彈,并且新結構的Cloudwave在這里被用于提升響應性。另外,Shadow的外底雖然還是橡膠底而非Sayonara 1/2那樣的顆粒底,但表面有許多突起的小方塊,比一般塊狀橡膠在抓地力上還是要技高一籌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美津濃第一雙8mm落差的跑鞋,Wave Sayonara的落差則是10mm,大多美津濃輕量跑鞋的落差是9mm。12mm大落差的慢跑鞋更適合給新手提供保護,而8-9mm落差的美津濃輕量跑鞋更有利于跑者練習更優良的跑姿。
這雙Wave Shadow更適合那些基礎不那么扎實的更“嫩”的跑者,屬于輕量跑鞋中的入門款。可以適用于以全馬430完賽為目標的跑者的選擇,也可以用于全馬400的訓練,是新手進階的選擇。
2.Mizuno Wave Catalyst 2
Wave Catalyst 2是Wave Sayonara 4/ Wave Shadow的支撐系兄弟,也可以說是Wave Inpire 14的輕量化版本。
作為輕量跑鞋用的是單層扇形Wave,而不是慢跑鞋上那種支撐更強但也更重的雙層扇形Wave。這雙鞋出道時間不長,看起來并非當時任何美津濃跑鞋的繼任者,但稍微往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前輩其實是Wave Elixir 8。Elixir的意思是煉金術,而Catalyst指的是催化劑,兩雙鞋的名字似乎都在隔空喊話。
Wave Catalyst 2的中底厚度和Wave Shadow很接近,因為落差更大,所以后跟其實還更厚,不過后跟沒有用更輕更軟的U4icX,U4icX只用于中底布上的鋪襯層。
外底基本就是標準的慢跑鞋設計,不像Wave Shadow有小方塊,僅僅是前掌用了發泡橡膠。Wave Catalyst 2在速度性上的主要表現就是鞋底相對Wave Inpire明顯更硬,但總體來說還是一雙非常厚重,偏向慢跑鞋的輕量跑鞋,重量甚至比以前的Wave Rider還要大。
3.Mizuno Wave Sonic
Mizuno Wave Sonic是美津濃第一雙4mm落差的跑鞋。其實美津濃日本官網把它分類到“部活”類而非公路跑鞋類,但歐美區都把這個當4mm落差的輕量跑鞋(其中有大名鼎鼎的Kinvara)賣。“部活”指的是課外活動,例如田徑俱樂部活動,用于部活的鞋可以說就是廣義上的運動鞋。
單純從這種定位來說最接近的產品,我能想到的是ASICS的Lyteracer TS,前掌外底橡膠有十字狀突起,后跟中底頂部有穩定結構,目的是用于部活訓練,大概就是田徑場往返跑之類相比公路馬拉松而言更需要抓地力和穩定性的活動。與之相對,它的兄弟Lyteracer RS則純粹是用于公路跑馬的產品。
Wave Sonic的設計語言是美津濃跑鞋中前所未見的,最明顯的一點是它身上看不到傳統的Wave結構。4mm落差的Wave Sonic有著相當平直的中底,Sonic的鞋底卻是完全觸地的。中后足部分的中底下方拼接了一塊異色的U4icX材料,上下兩層中底材料之間內藏著Wave片。
鞋底也是美津濃中前所未見的一片式外底,外底表面被分割成許多突起的小塊,提高了抓地力和外底彎折性。
鞋面雖不如Freedom ISO來得高科技,就是網布和熱貼膜,但造型相當簡約流暢,在大紅,亮黃配色外還有深藏青,黑,白等低調配色,再配合低廉的定價,你說美津濃沒有把它當休閑鞋賣的野心我肯定是不信的。
單純作為跑鞋而言,Wave Sonic是第一雙4mm落差,鞋底還不算太薄的美津濃跑鞋,也許是目前最適合中前掌跑法的美津濃了。下文要提的Cruise,Ekiden雖然落差僅有5mm,但鞋底很薄很硬,外底大范圍使用顆粒所以壽命不長,因此不如Sonic大眾化。不過,它鞋底雖然相對較厚,但指望它像Kinvara,Clifton一樣在輕的同時還特別軟是不現實的,美津濃目前還沒有這么黑科技的中底技術,Sonic的腳感應該還是接近硬朗的Hitogami。
4.Mizuno Wave Spark 3
雖然鞋重很輕,但Wave Spark 3卻更像一雙輕量運動慢跑鞋,適合慢跑的初學者,可以用于一般的慢跑和健走。
鞋面采用了AIRmesh透氣網眼鞋面,能夠保證鞋面的透氣性能。中底搭載了輕量的EVA材料,兼具了緩震性能和回彈表現。大底采用x10耐磨橡膠。
四,超輕競速
美津濃的超輕競速都是大面積使用顆粒外底的典型跑鞋。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適合的跑者跑步配速會越來越高。
1.Mizuno Wave Emperor 皇速3
對標于ASICS Tarther虎走系列的頂級公路馬拉松賽用鞋。與虎走類似,Wave Emperor的鞋面上也標著漢字“皇速”,逼格滿滿。它的前輩是Wave Spacer系列,同樣是對標虎走的頂級馬鞋,出于不明原因(也許是跟虎走比缺乏逼格?),美津濃砍掉了spacer系列,推出了皇速系列。
皇速在各方面設計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了一套全新的人體工學鞋楦(日本亞馬遜有人反映鞋頭明顯比其他日系美津濃輕量跑鞋要寬),并對應做出與之配合的鞋面;全新的中底設計,以U4ic材料為主體,前后掌受力中心拼接AP+材料,這種結合在美津濃跑鞋中獨一無二;全新的外底,前掌三個分區有三種不同的顆粒底。每種顆粒都需要對應的模具,開模成本直接翻三倍,這還不計裝配上的額外工作。
Wave Emperor 1代和2代近乎完全相同,升級在于U4ic換成新版,彈性,耐久度略有提升。
升級到第三代,Wave Emperor 3在鞋面中足位置增加一條與鞋帶相連的支撐條,可以在收緊鞋帶的同時增加中足鞋面的包裹,也能增加鞋口的包裹提升后跟的穩定性。除此之外還改善了前掌的貼合度,將鞋帶孔向前調整,減少不必要的空隙。后跟處采用了全新的V字型結構,加強足跟穩定性。
中底方面內嵌了輕量的Mizuno Wave結構,提升中底的緩震和穩定性。大底前掌部分則是新增了G3區域,通過不同的方向的散射顆粒增加大底的抓地力。
可以看出,這是一雙相當用心的輕量競速鞋,對得起進三跑鞋的名號,適用于在2小時30分鐘至3小時30分鐘的完賽的全程馬拉松選手。
2.Mizuno Wave Emperor Japan 皇速3
Emperor Japan的鞋底比標準版Emperor更輕薄,前掌外側分區大塊的“<”形顆粒換成了前掌中央的飛機形顆粒,進一步減輕重量,提高抓力。Wave Emperor Japan 1代和2代近乎完全相同,升級在于U4ic換成新版,彈性,耐久度略有提升。
第三代的升級部分,和Wave Emperor 皇速 3一樣。相比而言,日產皇速比標準版皇速Wave Emperor更輕更硬,也更貴,是真正意義上對標到Tartherzeal的跑鞋,用于讓全馬穩定三小時內的跑者大顯身手的產品。
3.Mizuno Wave Cruise 13
老牌日系產品Wave Cruise被美津濃日本官網分類為驛傳用鞋而非馬拉松用鞋。驛傳每一棒距離約為半程馬拉松,選手還往往是60分鐘出頭完成一棒的田徑怪獸,可想而知他們的用鞋肯定是骨灰級的速跑鞋,皇速等全馬跑鞋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作為日系競速鞋,標志性的皮革支撐條和前掌顆粒底自然是少不了的。
能明顯看出,美津濃的驛傳用鞋比頂級馬拉松鞋更輕更平,頗有上世紀速跑鞋的風范。速跑鞋被稱為Racing Flat,正是因為曾經的速跑鞋底都很平,前后落差很小,而現在真正名副其實的Racing Flat只有Wave Cruise,ASICS sortie,Saucony Type A等極少數競速鞋了。
上文說過,傳統Wave是降低落差最大的敵人,美津濃驛傳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老子不用了唄。Wave Cruise在后跟AP+中底上方有一塊波浪形的緩震材料提供類似Wave的緩震+穩定效果,但兩層中底材料之間并沒有摻Wave片。
至于為什么還在用被U4ic淘汰的AP+,官網說法是為了彈性和耐久性,畢竟密度更大的材料雖然重量劣勢,但往往回彈和耐久更好。不過我覺得更合理的解釋就是日系跑鞋一貫厚古薄今,不喜變化的毛病,當年Spacer GL作為日產跑鞋也是在Spacer Dyna換用U4ic減重以后還遲遲不升級材料。
Cruise有日產版本Cruise Japan,說實話我不清楚除了鞋面略有改動以外還和Cruise 12有什么不同。
4.Mizuno Wave Ekiden 12
與Wave Cruise同為驛傳用鞋,但中底升級成更輕的U4ic,且鞋底厚度更薄,總重量更輕。
類似Wave Cruise,它很薄很平的中底也沒有傳統Wave的容身之處,是靠兩層中底材料波浪狀地交疊起類似Wave片的作用。Wave Ekiden 12全掌使用獨特的網格鯊齒外底,據稱提速像釘鞋一樣強悍。
其實對于許多中國跑者來說,跑鞋矩陣的概念最早就是起源于美津濃早年所作的跑鞋產品分類,隨著跑步熱潮的西進流傳到了國內,一時間被人們奉為圣經。在中國馬拉松運動的啟蒙階段美津濃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國外運動贊助品牌,美津濃跑鞋同樣也以其質優價廉的特點俘獲了一大批中國早期跑者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