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線的選擇是一門學問,與愛好者的心理有關,也與穿線師技術不可分割。俗話說“三分球拍七分線”,說的便是科學選擇球線的重要性。
然而,選擇球線總是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除了一些自己的粗略感覺,和來自教練,球友,或者穿線師的簡單建議之外,并沒有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
當我們在擊球時,拍面才是與網球直接接觸的地方,所有對擊球的感覺,都是由拍面傳導給我們的。因此,討論整個線床的感覺才更有意義。
但這種感覺往往是感性而模糊的,通常我們只是粗略的說“彈性好”,“有點僵硬”,“球線太松了,要換線了”。有沒有可以客觀描述這種感覺的指標呢?有的,那就是“線床硬度”,又叫“網壓”。
球線的選擇直接影響線床的硬度。尼龍,聚酯,天然腸線,仿羊腸線,凱夫拉,不同材質球線的線床硬度有所不同。
拍面大小,線床規格,球線材質,線的規格(粗細),穿線磅數,穿線機類型,甚至穿線師的手法和技術都會影響到實際線床硬度,線床硬度又直接影響到擊球時的手感。
即便網球發展到如今這種地步,球線的舒適性與耐用度,仍然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子母線搭配方案是比較實際的解決之道。
何謂子母線?子母線在英文中被稱為“Hybrid”,即混合物的意思,顧名思義,子母線就是在一把球拍上穿兩種不同的球線。
子母線穿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兩種不同性能的線結合在一個線床上。因此不斷嘗試不同球線的搭配是關鍵,確定一個你想要的目標并嘗試不同的子母線組合。
使用子母線的另一個優點是,相比全聚酯線,你可以提高整個線床張力。不過對于穿線師來說,因為穿子母線時,橫豎線本身的硬度相差較大,所以在穿像聚酯線這樣的線時,磅數要相應地比用作橫線的天然腸線或者復合多纖維線的磅數要低一些(通常兩磅左右),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整個線床的硬度。
在職業選手中,運用最普遍的子母線類型,就是把非常牢固而且彈力比較好的線作為豎線,用天然腸線或者較軟的人造腸線(仿羊腸線)作為橫線。為什么要如此搭配?
因為在擊球時,豎線承擔了大約70%的工作量,所以豎線必須耐打,不容易斷。但是很多耐打的線,比如聚酯線都比較硬,而且擊球時的舒適度也不太好,所以就用天然腸線或者復合多纖維線作為橫線,調劑一下手感,并增加整個線床的容錯性(當球沒有打在甜區時,擊球效果不至于太差)。
職業選手通常會選用品質最好的豎線和橫線來搭配成子母線,比如費德勒,他用天然腸線作為豎線,而用力士浪Alu Power Rough作為橫線。
美國穿線師協會理事長大衛·波恩把費德勒式的橫豎線搭配稱之為“舒適導向性的子母線”,特別是在今天,天然腸線因為有了表層外衣的保護,已經變得越來越耐用了。
“其實對于普通球友來說,過于追求球線的耐用度并沒有多少必要性,因為大部分的業余選手,想打斷一根球線并不那么容易。”大衛說,你花半條天然腸線的錢,既可以保證一定的耐用度,又對手臂能提供非常大的保護。
如果擔心子母線組合中的“軟線”斷線,使用“阻線粒”不失為一個有效防止球線過早斷掉,延長球線的使用壽命的好方法。有一種觀點認為,使用阻線粒能將球線的壽命延長3倍。因此,放心大膽的去嘗試子母線組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