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美津濃跑鞋,就離不開Wave機械減震技術。機械減震沒有標準定義,一般對應于材料減震,大致指的是靠較硬的材料通過一定的造型使之能受力變形之后回彈復位來提供緩震與回彈。與之對應,大多跑鞋則是靠柔軟的發泡中底材料在壓縮和回彈中提供減震和反饋。許多廠商都曾涉足過機械減震領域,例如體育巨擘阿迪和耐克就有Bounce和SHOX,但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屹立二十年不倒的只有美津濃Wave而已,最早使用Wave技術的Wave Rider現在已經二十歲了,也許比很多人的跑齡都要長不少。
從坦克一樣的旗艦慢跑wave prophecy,到頂級馬拉松競速鞋日產“皇速”wave emperor japan,幾乎每一雙美津濃專業跑鞋都有Wave。但除了Prophecy和Creation以外(最多加上個偏門的Frontier),其他美津濃跑鞋用的都是夾在中底材料中的單層Wave,也許這就是美津濃能如此大范圍,如此長時間地使用機械減震技術的原因——因為機械減震并不是絕對的主體。美津濃對Wave的描述是“クッション性”和“安定性”的結合,也就是緩震性和穩定性的結合,并不偏重于有些機械減震技術宣傳的彈性。有些美津濃店會提供兩塊板子用于體驗Wave,一塊是純緩震材料,一塊加了Wave片,給人的體驗是有Wave的在材料變形時更加穩定或者說富有支撐性。但很顯然,真正作為緩震主體的還是發泡材料,Wave只是其中的骨架。
在一塊柔軟的材料中摻一塊硬板會發生什么?很顯然這塊材料相比之前會變硬,偏硬也是美津濃跑鞋給很多跑者的印象。但與此同時,硬板會使材料的變形更規整,所以跑鞋會更穩定。再有,發泡類中底材料的的緩沖性能在長跑中會不可避免地衰減,加入硬板能在單次長跑中減弱這一效應(然而,長期來看,Wave片的壽命并不比中底材料更長)。另外,硬也往往意味著彈,EVA類跑鞋做彈的辦法往往就是做硬,如果中底材料本身回彈并不出色,硬質的Wave片還是能助其一臂之力的。不過,Boost等新型能量反饋材料已經讓軟也能與彈相結合,還不易衰減,Zoom X等更新一代材料更是在軟,彈的同時還做到了輕,這些發泡中底材料的革命性進步在某些方面已經遠超于機械減震+傳統材料,可惜美津濃的中底材料還沒有完全跟上這股潮流。
一、緩震系列
以下均是美津濃緩震系慢跑鞋。美津濃緩震系慢跑鞋用的是平行Wave(parallel wave)和無限wave(infinity wave),這兩種Wave片內外側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是內外對稱的。因此,這樣的Wave片內外側受壓變形程度相近,內側并不具有更強的支撐。
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頂級,次頂級的區分在美津濃,亞瑟士這兩家專業慢跑鞋眾多的大廠里是很難吃得開的,我們根本找不到一個能簡單一刀切的標準。Kayano,Nimbus是不是頂級?如果是,那定價更高,后跟GEL托盤的kinsei呢?那號稱超前十年的Metarun呢?那GEL用量最多,定價更高的quantum 360呢?那鞋底最厚的HOKA式大厚底跑鞋33 M(鍵盤分類俠是不是不認識它呢)呢?如果你在后面幾雙里定義出個頂級,那是不是該把別的都變成次頂級?就算不貶到次頂級,那頂級之間也得分個高低貴賤,那是不是該來個超頂級,真頂級?到了這個地步,頂級,次頂級簡單一刀切的初衷已經被完全違背了,專門地區分這兩類也就意義不大了。
以下說法也許不太準確,不過我認為頂級,次頂級這樣簡單的二分法只適用于雙峰分布(有兩個相互差距極大,但內部相近的群體),可惜這兩家專業慢跑鞋的緩震性由大到小基本是連續分布的。因此,我認為最恰當的介紹方法只能是線性地連續介紹,這在之前的ASICS跑鞋分類中已經試驗過一次。
1.Wave Prophecy 6
機械減震的扛鼎之作,大陸也常稱其為“預言”。上文說過,美津濃是目前唯一廣泛在產品中使用機械減震結構的跑鞋大廠,而全掌機械減震的prophecy是美津濃跑鞋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型號,是一輛名副其實的機械化坦克。
prophecy是美津濃把無限wave技術用于全掌的概念車,之前的老牌旗艦creation中的無限wave則僅局限于后跟。無限wave的“無限”應該取的是數學符號∞的外形,因為美津濃雙層wave的造型很像這個無限符號。這種用于減震的機械結構靠上下兩片wave板的彎折來提供減震和回彈,連接上下兩塊板的緩沖材料柱也能起一定的輔助作用。無限wave的下層Wave直接連接外底橡膠,所以外底橡膠也會呈現類似無限Wave的履帶式分節結構,預言全掌外底皆是如此。無限wave的上層wave片則并不是直接連接中底布(英文名strobel,用于在鞋底上固定鞋面的一層織物),上面往往還鋪有一層中底材料,再往上還有中底布(預言的strobel上面還粘有一層最新的U4icX緩沖材料)和鞋墊,它們能在腳和無限wave板間起一定的緩沖作用。然而,預言6的后跟并不是這種情況。
預言6使用和5代一樣的鞋底(兩家日本跑鞋廠的大多型號每兩年才換一次鞋底),而5代預言就完全去掉了后跟部分的中底,幾乎全憑wave片完成后跟緩沖,本已非常機械化的腳感變得更加機械化。對體重足夠的跑者,落地沖擊足以驅動無限wave的變形和回彈,產生與材料緩震跑鞋完全不同的腳感,有“硬”但量很足的緩沖,還有優良的穩定性和還不錯的回彈。但對一些跑者,尤其是體重輕的跑者,這雙鞋腳感非常僵硬。這是一雙蜜糖/砒霜式的讓跑者“愛憎分明”的獨特跑鞋。
不過預言的另一些特性所有跑者都會贊同。一是重,它是目前市面上最重的緩震系跑鞋之一。二是厚,雙層Wave的外增高效果簡直出類拔萃。三是鞋面支撐性極好,畢竟它是現在市面上為數不多的還在使用皮革縫線支撐條的跑鞋,還有個大喇喇的硬質塑料后跟,簡直是披了一層坦克裝甲。更流行的熱貼膜支撐條乃至工程網布支撐條沒有縫線不會磨腳,更重要的是重量明顯比皮革更輕,但沒有一定厚度(這也意味著它們得犧牲自己的減重效果)支撐性肯定和厚重的合成革沒法比。出于這個原因,我們看到今天很多慢跑鞋仍在關鍵部位殘留了一些皮革來加強支撐。你要問prophecy想保留多少皮革?它的答案是,全部。
有趣的是,預言6的鞋頭網布其實已經是工程網布了,只是設計師并沒有讓它們像Saucony Triumph的鞋頭網布一樣去替代支撐條的作用,預言6的鞋頭皮革支撐條還在那里。
2.Wave Creation 19
元老級的緩震系旗艦,資歷僅次于長青款Wave Rider。它的年齡是預言的三倍還多,比起年輕人還是保守不少——無限Wave僅用于后跟,上面還鋪了很厚的一層中底材料,跑者的腳不會像預言那樣和無限Wave親密接觸。前掌的Wave是單層的,也就是僅作為中底材料(U4icX,比上一代用的U4ic更輕更軟)的骨架,讓前掌變得更有韌性。因此,Creation的前后掌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后跟較為機械化,有沖程較大的比較硬的緩沖,前掌更接近常規跑鞋,前后掌靠上層連貫的Wave片完成過渡。很顯然,它是給后跟沖擊大的后跟跑者設計的。
Creation的鞋面也有大量皮革支撐條,因此支撐性也非常好。不過它的前掌支撐條已經是熱貼膜了,可惜這并沒有讓它比預言輕多少。
3.Wave Enigma 6
剛剛停產的產品,在一兩年內跑者仍可以購買。它就是我提過的頂級次頂級一刀切導致定位混亂的典型。有使用無限Wave的Creation,prophecy壓在頭上,它“自然”被人分到了次頂級。但哪家的次頂級定價是150美元(4代是140美元)?哪家的次頂級跑者世界每次評測都作為頂級(premium),高價(luxury),頂級緩震(top cushioned)型號?在美國,它顯然是和Nimbus,Triumph等大眾化的頂級緩震跑鞋相提并論的,而prophecy,creation更多被視為GEL kinsei式的尖端,特型產品。
Enigma 6代和5代使用相同的鞋底,全掌單層平行Wave,前掌Wave分叉成內外側兩條(提供穩定性),作為受力中心的前掌中央沒有Wave所以更軟。Wave片上方的中底是U4ic材料,下方的中底是更輕更軟的U4icX材料。以上堆料讓它的緩沖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過了與Enigma 5同期在跑者世界跑鞋實驗室(RW Lab)測試的所有跑鞋,跑分接近滿分。在軟的同時,全掌Wave片保證了它的回彈和過渡不會太差,不至于陷入踩屎的境地——這可是美津濃,一個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踩屎的品牌。
Enigma 6還有一些經典美津濃慢跑鞋的要素——結實的皮革支撐條;高透氣性的鞋面網布;厚實耐磨的外底;厚實柔軟的ortholite鞋墊。這些特性大部分交給了它的繼任者Wave Sky。
4.Wave Sky
發售不久的新型號,Wave Enigma的繼任者,很明顯是美津濃直接對標ASCIS Nimbus,Zoom Vomero等腳感柔軟的頂級緩震跑鞋的全新嘗試,以前的美津濃或多或少都更偏向于硬和速度感。日本官網將其定位為目標是全馬6小時開外到完走的跑者的跑鞋,顯然頂級慢跑鞋本身就是廠商給入門跑者保駕護航而準備的。與Enigma 6一樣使用了上層U4ic下層U4icX的鞋底,但Wave片變成了造型相當不同的Cloudwave,上下層中底的造型也完全與前任不同。wave片在中前掌僅局限于跑鞋內側而非內外兩側,因此外側更軟而足弓也不失支撐性。下層中底以及與之相連的外底是分節的,每一節中底都有一定的活動度,像一個個活塞一樣完成過渡和緩沖,這是在久負盛名的Brooks Ghost(這貨又雙叒叕拿了跑者世界編輯之選大獎,簡直親兒子)等跑鞋上久經考驗的一種實用設計。上層波浪狀的U4ic也一節節依附在下層U4icX上,不會影響下層的彎折。
Wave Sky的鞋面在中后部分仍然保留了大量皮革,但整體造型無論鞋面還是鞋底都更為流暢,現代,與大網孔,粗線條的Enigma 6設計風格完全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應該是近年來第一雙10mm落差的美津濃慢跑鞋,之前的美津濃慢跑鞋都是祖傳12mm落差(輕量跑鞋落差小一些,在9mm左右),與之相對的是,大眾化的ASICS,Brooks,阿迪,耐克慢跑鞋都是10mm落差,Saucony在旗下4mm落差的輕量跑鞋kinvara大獲成功后把許多慢跑鞋的落差降到了8mm。
5.Wave Rider 20
比旗艦更出名,更有代表性的長青款,印象中是唯一有GTX版本(防水透氣)的美津濃公路跑鞋。Wave Rider是最早使用Wave的跑鞋,也是目前歷史最長的美津濃跑鞋。雖然頂級次頂級之分讓人蛋疼,但作為慢跑鞋緩震量鄙視鏈的底端,Wave Rider毫無疑問要被分到次頂級,但這并不是問題,這就是它的定位。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受眾,也許Wave Rider作為各項屬性較為均衡的產品比機械化坦克prophecy有更多的受眾。
Wave Rider從誕生之初起就是中后掌Wave,后跟平行Wave夾在兩層中底材料之間,一路延伸到中足中底下方,起一部分中足抗扭轉片的作用,前掌則是單密度緩沖材料。Rider一直屬于慢跑鞋中比較輕的產品,Rider 17的輕量化程度在當年簡直令人發指。但歷經16,17代的極端輕量化后,美津濃發現Rider做得太速度向了,它畢竟是雙慢跑鞋(目前日本官網可把它定位為全馬目標430到完走的跑者的跑鞋)。于是設計師又把方向反過來,開始提升緩沖量和舒適度,與此同時就是幾代以來的增重。鞋面由熱貼膜換回了經過優化的皮革支撐條,網布在20代升級成工程網布進一步減少了皮革縫線支撐條的使用,總體朝著更好的舒適度,包裹性前進。中底布之上鋪了一層U4icX材料,略微提升了緩沖。后跟Wave片下的中底材料從U4ic升級成U4icX,一個在更高緩震的美津濃跑鞋里已經大規模實踐過的設計,配合改良結構的cloudwave,能有效提升后跟緩沖性。可以看到這一路走過來前掌還是沒怎么動的,一方面可以說這讓Rider保留了一貫的較強速度感,但也可以說前掌薄且無Wave導致緩震過少,對某些跑者來說是個缺陷。
此外,鞋面透氣性,鞋底耐磨度,整體穩定性(就緩震系跑鞋而言)一直不是Wave Rider的弱項。
6.Wave Ultima 9
和Rider很接近的產品,當然,名氣上肯定沒法和美津濃一哥相提并論。它們設計上非常接近,都是僅中后掌Wave的次頂級慢跑鞋。技術使用上兩者大體近似(所以不存在誰減配,誰更“次”的問題),具體情況因為兩者換代時間的不同而存在變數,有時候Ultima甚至會早Rider一步用上新技術,比如說,Ultima早就用上U4icX后跟了。
二、支撐系列
以下均是美津濃支撐系慢跑鞋。美津濃緩震系慢跑鞋用的是扇形Wave(Fan Wave)和雙層扇形Wave(Double Fan Wave),這兩種Wave片內外側形狀差異很大,內側Wave片受力變形程度較小,提供了后跟內側到足弓下的支撐。雙層扇形Wave內側有兩片緊密相連的Wave片,因此內側更硬更不容易變形,比單層扇形Wave支撐性更強。
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
1.Wave Horizon
發售不久的新型號,之前沒有類似的美津濃跑鞋,很明顯是美津濃直接對標Kayano等腳感柔軟的頂級支撐跑鞋的全新嘗試,是全新頂級緩震跑鞋Wave Sky的支撐系兄弟。與Wave Sky同是Cloudwave,上層U4ic,下層U4icX,上下兩層中底以及外底也都是分節設計,還都在中后部分保留了大量皮革。主要區別在于后跟內側至足弓是雙層扇形Wave,提供內側支撐。另外,Horizon前掌使用了工程網布,網布上有編織密度高的支撐部分,不再需要Wave Sky那樣的前掌內置支撐條。
2.Wave Paradox 4
在Wave Horizon出現以前,它就是美津濃最貴的支撐跑鞋。其實它就是Wave Enigma的支撐系版本,叫它頂級支撐也不為過,只是它還維持著當年Enigma 4那140美刀的定價。
Paradox 4使用和3代一樣的鞋底,中底上層U4ic,下層U4icX。它有著支撐性最為恐怖的Wave片,中后足有碩大的雙層扇形Wave,前掌的Wave片一直延伸到腳趾。再加上寬大的鞋楦,它在很多方面簡直像一雙控制系跑鞋。事實上控制系跑鞋的問題也在困擾著它——強烈的支撐性帶來的硬和重是邁不過去的坎兒,需要強悍控制性的跑者才會愛它。
3.Wave Inspire 13
Wave Rider的支撐系兄弟,同屬于同類產品中重量相對較輕,速度感相對較好的次頂級慢跑鞋。與Rider 20的主要區別在于后跟內側到足弓是雙層扇形Wave,因此比Rider多了內側支撐性。
Inspire 13使用與12代相同的鞋底結構,而那一代中底就已經比更輕的10,11代提升了柔軟度和緩沖性(也增加了重量)。雖然鞋底結構(取決于制造時的模具,兩年一換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節省開模成本)不變,但材料有升級,使用了新版的U4ic,比之前的U4ic回彈性略有提升。可惜的是,13代雖然是鞋面升級的一代,但并沒有升級到工程網布,最早試水工程網布的還是親兒子Wave Rider。
三、輕量訓練
這里把鞋重低于以上慢跑鞋,而高于下文“超輕競速”系列的跑鞋都歸類為輕量訓練鞋。這類鞋相比慢跑鞋有一些明顯的輕量化設計,例如簡化鞋面,削薄鞋底,但相比更輕的賽用競速鞋而言輕量化又沒有那么極端。在臺灣,往往把這類鞋稱之為“路跑鞋”,而更輕的那些競速鞋則被稱為“馬拉松鞋”。
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日本官網認為)適合的跑者全馬配速會越來越高。
1.Wave Sayonara 4
剛剛停產的產品,在一兩年內跑者還能買到。美津濃曾經有一雙Wave Precision,當年風頭正盛,拿到跑者世界編輯之選獎,結果突然被砍,換上了Sayonara。沒想到僅僅過了四年,正值Sayonara 4拿到跑者世界最佳性價比獎之際,我們就要對Sayonara說Sayonara(再見)了。真是天道好輪回,蒼天繞過誰,跑者世界一剪梅。
Sayonara前兩代和后兩代差距極大。1代鞋底輕薄,前掌有這個重量少見的顆粒底,速度感非常好,獲得跑者世界最佳首秀獎,二代直接沿襲同樣的鞋底。結果三代畫風突變,鞋底加厚,外底從顆粒底換成慢跑鞋樣的塊狀橡膠,簡直就是輕量版的Wave Rider,或者說簡直像它的父輩Wave Precision,一下改變了自己的受眾群。4代沿用3代鞋底造型(也就是模具相同),但材料硬度更大,這樣又找回了些許速度感,對緩沖和速度感的平衡算是得到了跑者世界的認可。作為一雙重量僅次于同品牌最輕的慢跑鞋的輕量跑鞋,它做到了比Wave Rider有明顯更好的速度感,又比Hitogami等更輕的跑鞋腳感更軟,緩沖更多。但該被砍還是被砍,必須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Sayonara 4有著透氣性極好的大網孔鞋面,上面分布著輻射狀的熱貼膜支撐條和小部分皮革支撐。類似慢跑鞋的塊狀外底壽命不短,應該能撐到鞋面千瘡百孔的那一天。
2.Wave Shadow
Wave Sayonara 4的直接繼任者,也就是重量僅次于Wave Rider的輕量跑鞋。同品牌的專業跑鞋一般越輕緩沖越少,越適合高水平,追求速度的跑者,反過來說,在美津濃緩震系輕量跑鞋里最重的shadow則更適合基礎不那么扎實的更“嫩”的跑者,屬于輕量跑鞋中的入門款。日本官網上以全馬完賽時間進行跑鞋分類的圖表顯示,shadow僅僅高于wave rider,是以全馬sub 430(在四個半小時內跑完全程馬拉松比賽)為目標的跑者的選擇,也可以用于全馬400的訓練,是“初心者”(新手)進階的選擇。定位類似的跑鞋有adizero Boston,Saucony Breakthru等。
作為入門型的輕量跑鞋,shadow用了一些慢跑鞋的緩沖手法:中底布(Strobel)上鋪設一層U4icX,這種設計主要用于Wave Rider等慢跑鞋中,與之對應,美津濃日系競速鞋里中底布表面毫無鋪襯;后跟下方的中底材料是U4icX,這同樣是用在Wave Rider等慢跑鞋里的設計。shadow的速度性主要體現在中底底相對Rider更輕薄,所以更硬彈,并且新結構的cloud wave在這里被用于提升響應性。另外,Shadow的外底雖然還是橡膠底而非Sayonara 1/2那樣的顆粒底,但表面有許多突起的小方塊,比一般塊狀橡膠在抓地力上還是要技高一籌的,Saucony最新的競速鞋type A8也有類似的外底。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美津濃第一雙8mm落差的跑鞋,Wave Sayonara的落差則是10mm,大多美津濃輕量跑鞋的落差是9mm。日本官網的說法是,12mm大落差的慢跑鞋更適合給新手提供保護,而8-9mm落差的美津濃輕量跑鞋更有利于跑者練習更優良的跑姿。看起來祖傳大落差的美津濃也有降低落差的趨勢,對中前掌跑者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
3.Wave Catalyst 2
Wave Sayonara 4/ Wave Shadow的支撐系兄弟,可以說是Wave Inpire的輕量化版本。作為輕量跑鞋用的是單層扇形Wave,而不是慢跑鞋上那種支撐更強但也更重的雙層扇形Wave。這雙鞋出道時間不長,看起來并非當時任何美津濃跑鞋的繼任者,但稍微往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前輩其實是wave elixir 8。上文說過Sayonara是繼承了Wave Precision的衣缽,而當年和Wave Precision一起停產的就是支撐系輕量跑鞋wave elixir 8。elixir的意思是煉金術,而Catalyst指的是催化劑,兩雙鞋的名字似乎都在隔空喊話。
Catalyst的中底厚度和Wave Shadow很接近,因為落差更大,所以后跟其實還更厚,不過后跟沒有用更輕更軟的U4icX,U4icX只用于中底布上的鋪襯層。外底基本就是標準的慢跑鞋設計,不像Wave Shadow有小方塊,也不像wave elixir,Sayonara 1/2那樣是顆粒底,僅僅是前掌用了發泡橡膠,但這一手很多慢跑鞋也會。Catalyst在速度性上的主要表現就是鞋底相對Inspire明顯更硬,但總體來說還是一雙非常厚重,偏向慢跑鞋的輕量跑鞋,重量甚至比以前的Wave Rider還要大。
4.Wave Aero 16
僅亞洲地區有售的日系輕量跑鞋,比Sayonara,Wave Shadow更輕一級。
日本是輕量跑鞋的天堂,輕量跑鞋有廣闊的市場,而有市場就有對應的產品。不僅僅美津濃,亞瑟士有亞洲區專供(以日本為核心)的輕量跑鞋,阿迪達斯,puma等國際品牌也有日本專供的產品,New Balance等國際品牌的一些競速鞋都是日本設計師設計的,日本人對輕量跑鞋的偏好,購買力和產品積累可見一斑。這些日系跑鞋的特點是守舊,很多設計元素非常有年代感,例如一片式橡膠外底,簡直是上世紀田徑鞋穿越的ASICS sortie japan。當然,大多日系跑鞋還會與時俱進,對核心技術(例如中底材料)進行升級,但它們的鞋面都出奇一致地厚古薄今——幾乎都以皮革縫線支撐條為主,對更輕,沒有磨腳縫線的熱貼膜和工程網布技術根本不感冒。鞋墊也多為很薄的EVA鞋墊,而非綿軟的Ortholite鞋墊。再有就是顆粒底的大范圍使用,日本人鐘愛顆粒底跑鞋,而Nike Zoom Streak,Saucony Type A等歐美廠商的頂級競速鞋都沒有顆粒底。還有一點,很多輕量跑鞋鞋楦偏窄,一些日系輕量跑鞋這個特點尤為明顯,很多人需要加大鞋碼或者購買加寬版。
把Wave Rider 17的中底削薄,中底材料升級成最新一版的U4ic(比之前彈性,壽命略微提升),鞋面支撐條換成皮革,你基本就得到了一雙Wave Aero 16。雖然是一套慢跑鞋配置,但由于鞋底比Shadow更輕薄,所以適合更不需要緩震,更追求速度的跑者,日本官網的建議是作為全馬比賽目標sub 4,訓練目標sub 3.5跑者的用鞋。
5.Wave Hitogami 4
歐美美津濃簽約選手常見的賽用鞋,也許是美津濃在歐美區最出名的輕量跑鞋,但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速鞋,厚實的全覆蓋橡膠外底已經說明了一切。原因在于,美津濃為亞洲區準備的頂級(最輕最硬)賽用競速鞋emperor“皇速”系列(之前是spacer系列)在歐美區是不銷售的,而歐美區也沒有與日本區對應的產品(ASICS在歐美區有DS Racer近似對應于tarther“虎走”),所以只能矬子里面拔將軍,在歐美區銷售的型號中把最輕的型號作為主力馬拉松賽用鞋。最后組織上已經決定了,就是Hitogami你了。
hitogami在日語中意思是“人神”,初代hitogami的鞋面設計即來源于日本能劇中的人神臉譜。二代鞋面花紋則來源于神道教中的"天狗"(tengu)。這兩代的設計算跑鞋中少有的藝術瑰寶,然而3,4代的鞋面就變成完全功能性導向的熱貼膜支撐條+網布,不再有日本元素圖樣了。hitogami設計之初是用來替代兩雙輕量跑鞋Wave Ronin和Wave Mush的a,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輕量科技熱貼膜鞋面和輕量中底材料U4ic,雖然重量比前輩略大,但緩沖多了不少,讓它變成了一雙腳感相對更柔軟,受眾更大眾化的輕量訓練跑鞋。類似定位的跑鞋有ASICS skysensor glide“翔走”,NB Fresh Foam Zante等。美津濃曾有一雙重量和Hitogami近乎完全相同的Wave Idaten Dyna,印象中官方給的建議和當年那雙比現在更輕的Wave Aero非常類似,是全馬4小時到3.5小時跑者的用鞋。從中不難推斷,Hitogami并不是給跑神準備的硬核競速鞋,只是比Wave Aero更輕一級的訓練鞋。
雖然hitogami鞋面輕薄,中底材料密度低所以相同重量下用量更多,但這雙鞋整體風格還是相當硬朗的,因為鞋底還是挺薄,后跟還有硬質Wave。全覆蓋的厚實橡膠外底在輕量跑鞋里壽命出類拔萃,但即使前掌外底被分割出一個個小方塊提升抓地力,也沒法和日系美津濃速跑鞋的顆粒底比,所以很顯然它并不是鐵桿的競速鞋。另一個和日系跑鞋的區別在于鞋墊,Hitogami有不薄的Ortholite鞋墊,日系跑鞋基本是清一色的超薄EVA鞋墊。
6.Wave Sonic
全新鞋款,是美津濃第一雙4mm落差的跑鞋。其實美津濃日本官網把它分類到“部活”類而非公路跑鞋類,但歐美區都把這個當4mm落差的輕量跑鞋(其中有大名鼎鼎的Kinvara)賣。“部活”指的是課外活動,例如田徑俱樂部活動,用于部活的鞋可以說就是廣義上的運動鞋。單純從這種定位來說最接近的產品,我能想到的是ASICS的Lyteracer TS,前掌外底橡膠有十字狀突起,后跟中底頂部有穩定結構,目的是用于部活訓練,大概就是田徑場往返跑之類相比公路馬拉松而言更需要抓地力和穩定性的活動。與之相對,它的兄弟Lyteracer RS則純粹是用于公路跑馬的產品。
Wave Sonic的設計語言是美津濃跑鞋中前所未見的,最明顯的一點是它身上看不到傳統的Wave結構。外露的傳統后跟Wave是美津濃跑鞋落差一直降不下來的罪魁禍首,“皇速”上的Wave已經相當收斂了,結果高差還是9mm。4mm落差的Wave Sonic有著相當平直的中底,在大部分美津濃跑鞋都會懸空,以Wave支撐的中足部分,Sonic的鞋底卻是完全觸地的。中后足部分的中底下方拼接了一塊異色的U4icX材料,上下兩層中底材料之間內藏著Wave片。鞋底也是美津濃中前所未見的一片式外底,外底表面被分割成許多突起的小塊,提高了抓地力和外底彎折性。這種平直的4mm落差中底,一片式表面突起外底不由讓人想起Saucony新晉當紅炸子雞Freedom ISO,這兩雙鞋的設計師不知道在一年多前是不是有什么不為人知的交易(專業跑鞋的生產周期大約是18個月,所以廠商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跟風)。鞋面雖不如Freedom ISO來得高科技,就是網布和熱貼膜,但造型相當簡約流暢,在大紅,亮黃配色外還有深藏青,黑,白等低調配色,再配合低廉的定價,你說美津濃沒有把它當休閑鞋賣的野心我肯定是不信的。
單純作為跑鞋而言,Sonic是第一雙4mm落差,鞋底還不算太薄的美津濃跑鞋,也許是目前最適合中前掌跑法的美津濃了。下文要提的cruise,Ekiden雖然落差僅有5mm,但鞋底很薄很硬,外底大范圍使用顆粒所以壽命不長,因此不如Sonic大眾化。不過,它鞋底雖然相對較厚,但指望它像Kinvara,Clifton一樣在輕的同時還特別軟是不現實的,美津濃目前還沒有這么黑科技的中底技術,Sonic的腳感應該還是接近硬朗的hitogami。
7.Wave Amulet 7
僅僅重過美津濃專業競速系列的日系輕量跑鞋,重量已近逼近200g,比歐美區大神常用的hitogami還要更輕更硬。它雖然是支撐系,但單層扇形Wave并不會提升太多支撐性,更多是為了讓跑者全馬后半程跑姿不走形,從而爭分奪秒把成績刷進330。
Amulet雖然還是塊狀外底,但前掌僅在外側后方有一個X10耐磨橡膠構成的區域,其余部分用的是G3,即用于美津濃顆粒底的高抓地力輕量橡膠。這也意味著設計師認為這雙鞋要應對以前掌外側著地的中前掌跑者,顯然這是一雙高手向的跑鞋了。有類似設計的是Wave Spacer Dyna,ASICS sortie等硬核顆粒底競速鞋,可想而知Amulet的目標是與它們接軌,使用它的跑者更進一步就要開始用這些顆粒底速跑鞋了。
四、超輕競速
以下跑鞋都是大面積使用顆粒外底的典型的美津濃速跑鞋。
以下鞋款大致按緩震量由高到低介紹,這也基本意味著介紹鞋款的重量會從大到小,(日本官網認為)適合的跑者跑步配速會越來越高。
1.Wave Emperor 2“皇速”
對標于ASICS tarther“虎走”系列的頂級公路馬拉松賽用鞋“皇速”。與虎走類似,Emperor的鞋面上也標著漢字“皇速”,逼格滿滿。它的前輩是spacer系列,同樣是對標虎走的頂級馬鞋,標準版叫spacer dyna,日產版叫spacer GL。出于不明原因(也許是跟虎走比缺乏逼格?),美津濃砍掉了spacer系列,推出了皇速系列。
皇速在各方面設計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開了一套全新的人體工學鞋楦(日本亞馬遜有人反映鞋頭明顯比其他日系美津濃輕量跑鞋要寬),并對應做出與之配合的鞋面;全新的中底設計,以U4ic材料為主體,前后掌受力中心拼接AP+材料,這種結合在美津濃跑鞋中獨一無二(U4ic當年因為比AP+輕30%而性能相近所以幾乎全線代替了AP+,但高密度的AP+還是更抗壓,更彈,至今仍用于下文要提的老牌驛傳用鞋wave cruise中);全新的外底,前掌三個分區有三種不同的顆粒底。每種顆粒都需要對應的模具,開模成本直接翻三倍,這還不計裝配上的額外工作。
可以看出,這是一雙相當用心的輕量競速鞋,對得起進三跑鞋的名號(官網推薦全馬sub 3跑者使用,這點和虎走一樣)。但很明顯,它還是比標準版虎走tartherzeal要厚重的(其實比前輩spacer dyna也要重),僅僅略輕于200g。其實并非設計失誤,真正要和虎走正面較量的是它的兄弟日產版皇速Wave Emperor Japan。
Wave Emperor 1代和2代近乎完全相同,升級在于U4ic換成新版,彈性,耐久度略有提升。Wave Emperor還有一個用于訓練的版本Wave Emperor TR(已更新到第二代),使用了皇速的鞋楦和鞋底造型,但中底是普通EVA,外底是有模仿皇速顆粒底形狀的塊狀橡膠底。價格比皇速便宜得多,但重量也大得多(日本官網說重量220g,我親測JP 275碼重量接近240g)。個人體驗是它的路感比hitogami更猛烈,抓地也更好,雖然重量劣勢但用于日常訓練可以作為負重訓練,比賽時換成皇速或者日產皇速就能直接起飛了。
2.Wave Emperor Japan 2日產“皇速”
日產皇速比標準版皇速Wave Emperor更輕更硬,也更貴,是真正意義上對標到tartherzeal,用于讓全馬穩定三小時內的跑者大顯身手的產品。虎走的日產版本tarther japan則是從2000年延續生產至今的歷史遺跡,比今天的tartherzeal重得多。
Emperor Japan的鞋底比標準版Emperor更輕薄,前掌外側分區大塊的“<”形顆粒換成了前掌中央的飛機形顆粒,進一步減輕重量,提高抓力。Wave Emperor Japan 1代和2代近乎完全相同,升級在于U4ic換成新版,彈性,耐久度略有提升。
3.Wave Cruise 12
老牌日系產品Cruise被美津濃日本官網分類為驛傳用鞋而非馬拉松用鞋。驛傳每一棒距離約為半程馬拉松,選手還往往是60分鐘出頭完成一棒的田徑怪獸,可想而知他們的用鞋肯定是骨灰級的速跑鞋,皇速等全馬跑鞋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作為日系競速鞋,標志性的皮革支撐條和前掌顆粒底自然是少不了的。
能明顯看出,美津濃的驛傳用鞋比頂級馬拉松鞋(spacer和emperor)更輕更平,頗有上世紀速跑鞋的風范。速跑鞋被稱為racing flat,正是因為曾經的速跑鞋底都很平(flat-平底鞋),前后落差很小,而現在真正名副其實的racing flat只有Wave Cruise,ASICS sortie,Saucony Type A等極少數競速鞋了。上文說過,傳統Wave是降低落差最大的敵人,美津濃驛傳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老子不用了唄。Cruise在后跟AP+中底上方有一塊波浪形的緩震材料提供類似Wave的緩震+穩定效果,但兩層中底材料之間并沒有摻Wave片。至于為什么還在用被U4ic淘汰的AP+,官網說法是為了彈性和耐久性,畢竟密度更大的材料雖然重量劣勢,但往往回彈和耐久更好。不過我覺得更合理的解釋就是日系跑鞋一貫厚古薄今,不喜變化的毛病,當年spacer GL作為日產跑鞋也是在spacer dyna換用U4ic減重以后還遲遲不升級材料。
Cruise有日產版本Cruise Japan,說實話我不清楚除了鞋面略有改動以外還和Cruise 12有什么不同。
4.Wave Ekiden 11
與Cruise同為驛傳用鞋,但中底升級成更輕的U4ic,且鞋底厚度更薄,總重量更輕。類似Cruise,它很薄很平的中底也沒有傳統Wave的容身之處,是靠兩層中底材料波浪狀地交疊起類似Wave片的作用。Ekiden 11全掌使用獨特的網格鯊齒外底,據稱提速像釘鞋一樣強悍。
其實對于許多中國跑者來說,跑鞋矩陣的概念最早就是起源于美津濃早年所作的跑鞋產品分類,隨著跑步熱潮的西進流傳到了國內,一時間被人們奉為圣經;在中國馬拉松運動的啟蒙階段美津濃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國外運動贊助品牌,美津濃跑鞋同樣也以其質優價廉的特點俘獲了一大批中國早期跑者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