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鞋子的名稱叫做“Speed Star”。因此從鞋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雙偏向速度型的跑鞋。而在看完鞋子的外觀之后,我就覺得,鞋子的鞋楦是否會偏窄?果不其然,穿上鞋子后,鞋子的包裹感非常強,甚至可以用“緊”來形容——但其實它確實就是因為鞋楦太窄,導致了整個腳被包裹得非常緊。說真的,剛開始還真有點不適應這樣的壓迫感。
李寧Speed Star跑鞋中底材料使用了李寧云,腳感卻有點出乎我意料:有點硬,雖然目測整個中底都不是特別薄,但無論是前掌還是后跟,卻找不到李寧云慣有的那種Q彈Q彈的感覺。這就讓我覺得很納悶,手捏的時候感覺沒什么問題啊,為什么實際上腳差別會這么大?所以在這里奉勸各位,千萬不要用經驗,用手捏和官方數據去判斷一雙鞋子的中底性能如何,還是要試穿。
在進行簡單的上腳適應以及熱身之后,我就開始撒開腿跑了。
由于之前已經有將近40天沒有跑步,因此我將今天定義為恢復跑,整個路跑距離為6km,并且在最后一公里使用了非常“慘絕人寰”的50步大步幅+50步高步頻交叉跑。至于在恢復期第一次就使用這樣的跑法是否合適,而一雙新鞋又能否在這種高強度訓練中給予我足夠的支持,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可能是新鞋剛上腳,前面1-2公里腳部一直在適應,并且因為我足底筋膜炎還未愈,雖然說跑前做了充分的熱身,但過緊的鞋面包裹也讓腳底比較難受。而在1-2公里過后,這種感覺慢慢緩解,才開始慢慢感受到這雙鞋子的真正性能。
我是前掌跑法的忠實擁護者,并且因為腿部力量相對較好,雖然跑不進4min/km的配速,但對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對鞋子的要求無非就這么幾點:前掌要有一定的緩震性能,并且鞋身不宜過重。
隨著奔跑開了以后,炎癥帶來的疼痛感開始緩解,狀態慢慢上升,就開始感覺到:李寧Speed Star跑鞋非常適合我。
就像在上腳體驗中得到的結論一樣:前掌略微偏硬。這種感覺一直到結束全程也沒有改變,但后跟開始慢慢感覺到李寧云的那種彈性十足。
3-5公里過程中,我一直使用高步頻跑法,雖然沒有記步,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估計步頻控制在180-190之間。這種步頻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落地很輕。所以,就算Speed Star前掌緩震確實不怎么樣,但是也沒有給我的腳踝和膝蓋帶來很大的壓力。反而,單只41碼202g的重量給了我非常好的提速感,沒有任何拖沓,整個過程中腳步很輕盈,跑起來很舒服。
鞋子的抓地力也非常強悍,雖然沒有在濕滑路面上測試過,但是在細微的沙石路面以及水泥,瓷磚路面,Speed Star都沒有出現任何情況的打滑。相比起有些國際大牌的大底一碰到光滑瓷磚路面就“溜冰”相比,李寧Speed Star跑鞋的大底防滑性能確實是一流了。
對于一雙主打輕量的跑鞋來說,鞋面的材料使用一定非常輕薄,Speed Star也不例外。因此透氣性也是沒話說,6公里下來襪子幾乎沒濕。
進入最后第六公里時,我首先想的是:太久沒跑了,而且今天跑的距離又不是很長,鞋子給我的感覺又很好,因此想嘗試瘋狂的交叉訓練。雖說只有1km的距離,但是經常跑的朋友都知道,大步幅+高步頻的跑法非常折磨人,完全不亞于健身訓練中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法,幾乎就是挑戰運動者身體極限。但處于對Speed Star的信任,我還是進行了這個嘗試。而Speed Star也完全沒有辜負我的信任。整個1km,我的交叉次數約摸在7次,而在最后的2-3次,如果不是Speed Star重量非常輕,而且前掌的反饋性很好,沒有給我任何拖沓感,在大腿快要抽筋的情況下,我想是無論如何都堅持不下來的。
雖然只是國產品牌跑鞋,但李寧公司一向秉持專業的態度在做專業的產品。在國內其他品牌也在往專業這條路上前進之后,作為老大哥的李寧更不會放棄自己堅守已久的專業路線。正是有了這份堅持,才會讓李寧在遭受重創之后重新輝煌。李寧Speed Star跑鞋更是非常好地詮釋了李寧在專業性上的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