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體驗
一個月時間打下來,球拍手感還是和它的定價定位相一致的。I-TOUR吊牌價1120,除去科技成本,其球拍本身定位為中端,實戰中表現優于以前打過的勝利納米7/TK15/HX7SP等一眾中端貨。除了對高端球拍手感有極致追求的強迫癥型球友外,這款球拍可以說能滿足絕大多數業余球友的手感。
因為手頭也實在沒有中端拍了,且手上這把
I-TOUR是極速版,就干脆對比著揮速快的TW版BS11來打了。實戰感受概括說就是I-TOUR JS揮速稍低于BS11,擊球感不如BS11那么脆,落點控制不如BS11那么精準,進攻比BS11強,防守比BS11弱。整體手感比BS11還是差一截,當然作為一款中端拍也算是不錯的了。因為這款I-TOUR重在“智能“二字,所以就不詳寫高吊殺那些具體擊球感了,有性趣的筒子可以去買來自己感受一下。
球拍科技
(1)數據統計
應該是智能拍的基礎功能了,按天記錄持拍者的運動數據,肯定有不少球友會格外關注最高揮速,其實我感覺這個對于業余球友并無多大實際意義,只要姿勢對發力好150KM/H的揮速拉高遠,底線到底線照樣很輕松,180KM/H的揮速姿勢錯發力差一樣也就回個半場。甜區命中率才是真正能看出打球水平的,我的教練拿這把拍打一局下來甜區命中率高達99%,我自己基本都是在70%-80%之間。此外還有分局記錄的數據,具體到每一局的時長,揮拍次數,體能消耗等等。更NB的是還能細到每一拍的數據分析,強。
(2)軌跡跟蹤
這個是記錄每一次揮拍的軌跡曲線,揮拍完后軌跡圖立馬出現在手機APP上,同時顯示力度,速度,時間,感覺這一點真的是強大到不要不要的。在球館打球的空擋有小伙伴拿我的球拍不斷地揮啊揮,就為了看看這一拍究竟能到多少時速,哈哈。
可能有人會質疑這個速度到底準不準確,為此我特意琢磨了一下它測速的原理,然后認定的結論是:在你不知道自己揮拍真實時速的前提下,這個數據它就是準確的。其實它用的應該就是高速上測車速的原理,打個時間差和位移差而已。時間差很好記錄,精確到毫秒的電子表就可實現,位移差無非就是測出一段不規則弧線的長度,這個用最簡單微積分知識就可以搞定,所以在簡單的原理下把相應的數學模型寫入芯片就可實現精準的實時測速,一點沒毛病。
(3)揮拍練習
個人感覺這是I-TOUR最人性化最成功的地方,同時也是不足最明顯的地方。它有四個模式:正手高遠球,反手高遠球,正手挑球和反手挑球。這四個模式都給出了標準的揮拍曲線,你可以在這四個模式下做相應的揮拍練習,芯片會記錄下你每揮一拍的曲線來與標準曲線對比,以此看你的姿勢和發力是否準確。我覺得這是I-TOUR非常碉堡的一點,球友平常在家也可以做針對性的揮拍練習,并根據它的標準曲線和記錄的四個要點來糾正自己的揮拍動作。經過一個月自我練習,我反手挑球的匹配率已經由55%左右提高到70%,打球實戰中也得到了驗證,挑球又高又后且不易出界。沒有I-TOUR的數據,自己是很難發現日常打球中的不足的。
可惜的是APP目前只有這四種揮拍模式,要是把“高吊殺抽擋,挑推搓放勾”都給包括進去,再分開正反手,那就完美了,期望勝利能夠早日把這一模塊做得更加飽滿。
(4)球友互動
這個說白了就是曬一曬自己,在朋友圈,球友圈顯擺顯擺自己的數據,也是一種滿足感,是羽球運動在球場下的一種樂趣。
總結
這款I-TOUR極速版智能拍,其本身性能和手感高出一般700-800元價位的中端怕,如勝利納米7,凱勝100TI之類,可以PK千元級別的如李寧N80TD,凱勝TSF109等拍,基本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業余球友尤其是喜歡速度型球拍球友的使用。
其智能科技是它的一大亮點,我用這款拍約一個月的時間,真的有被它驚艷到,數據統計功能異常強大,打球過程中看到那么多的數據,曲線,軌跡,仿佛進入羽球世界的異空間,場下又可以做針對的揮拍練習,這對燒教練有負擔的球友絕對是一大裨益。它亮麗的外觀加上不斷閃爍的底蓋確實非常吸睛,外觀控們肯定會對它愛不釋手。
總之,我對這款拍還是非常滿意的,用它打球帶來了平時完全體會不到的一種樂趣,科技的力量真的是奇妙而偉大。愚認為尚不足的地方就是揮拍練習模式目前尚且太少,希望勝利能補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