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球
雖然是以平衡為定位的球拍,戰戟8000上手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非常厚重的。此前弓箭11和弓箭11PRO分別作為我的主力球拍,使用過很長時間,戰戟8000的頭重感相比前二者要更加明顯,揮重也更大。
較大的揮重和明顯的頭重感帶來的,自然是在上手球方面容易借力的特點。在使用戰戟8000回擊高遠球時,能夠清晰感受到拍頭的慣性帶來的力量加成,所以盡管中桿算是偏硬的,在擊打高遠球時也并不會太吃力。
第二點就要聊到擊球的反饋。戰戟8000的中桿反饋可以說在同類型平衡拍中是比較獨特的,首先它的硬度應該屬于偏硬,因此擊球時需要一定的主動發力去打出中桿形變,這里說的硬度偏硬主要是與弓箭11相比,要打出相同的形變,戰戟8000需要的力更大。但其次,由于材料的進步,戰戟8000的中桿擁有比弓箭11更好的彈性。另一方面,戰戟8000的拍框具有較高的剛性,在擊球時非常穩定,抗扭較好,故而綜合感受下,戰戟8000的擊球反饋更偏向硬彈,相比弓箭11帶有明顯持球感的反饋,是截然不同的。總的來說,戰戟8000的擊球反饋偏硬,擊球感非常硬朗,出手干脆,有爆發力。如果要比較排序的話,我認為戰戟8000的擊球感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更硬,不過彈性介于弓箭11PRO和弓箭11之間,綜合上手難度則略高于二者。
所以說,其實對于發力水平處于不同層次,或者發力習慣不同的球友,單論使用戰戟8000回擊后場球,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擊球感覺,可以是大臂帶動小臂的大鞭甩,蓄力迸發,把球拋射出去。也可以更多地利用小臂手腕,憑借更小,更快,更集中的發力把球彈射出去。因此總的來說,在主動球方面,戰戟8000與其控制型平衡拍的定位是非常契合的。
平高球
在能夠熟練掌握小臂及手腕更為集中的發力動作之后,再進一步精簡發力擊球的動作,也就形成了更具球速的平高球。戰戟8000兼具剛性與彈性的特點使其具備打出干脆出球的條件,擊球感反饋清晰,不拖沓。
對于3U的戰戟8000來說,雖談不上觸球即走,但也絕無明顯的粘球感,出手干脆。在這一點上,同為以控制為定位的平衡拍,戰戟8000的擊球感覺和弓箭11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出球有明顯的包裹感,可以感覺到球頭和線床接觸的時間更長,而戰戟8000則有些偏向硬彈的意思,在持球性和出手速度之間做到了一種新的平衡。
此外,戰戟8000優秀的拍框抗扭使其出球角度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規則偏差,因此出球精準,使使用者對于平高球的線路方向和落點有更清晰的把控,從而提高控球的成功率。
重殺
基于后場主動高遠球的體驗,戰戟8000較高的揮重以及頭重感使揮拍時比較容易借助拍頭的慣性打出鞭甩,反映到重殺上則體現為有較好的下壓感。不過由于中桿硬度的不同,盡管戰戟8000有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都更強的頭重感,如果用同樣的發力和擊球點去擊球的話,依然會出現壓不住球的情況,因為戰戟8000的中桿硬度更高,相對形變小,擊球時握緊球拍之后中桿回彈的幅度以及時間更短,需要適應擊球點以把握出球角度。
論重殺的球速上限,在能夠掌握并打出高質量出球角度的前提下,戰戟8000憑借更硬,更具爆發力的中桿,以及更快,更干脆的出手,殺出的球可能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都更具威脅。但相對的,這對使用者的力量要求也更高一點,需要擁有能夠與之匹配的發力去駕馭它。
3U的戰戟8000在全力重殺時,能夠感受到球拍傳遞到手上的明顯振動,這主要是來自擊出球之后的瞬間,球拍中桿回彈到恢復穩定的過程中傳遞出來的振動,這在4U規格上體現得并不顯著,但在3U規格上還是不能忽視的現象。這一來會給使用者帶來一定的負荷,二來也意味著在進行大發力時,戰戟8000的出球穩定性,尤其是出球線路的準確性,就不能得到和平高球,點殺那樣短促發力時相同的保障了。因此可以看出,盡管高密度減震材料的運用在小發力時有顯著效果,戰戟8000的減震性能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點殺
除了平高球以外,最能夠體現戰戟8000出球精準,落點準確的技術,就是點殺了。首先,憑借抗扭強度優秀的拍框,通過拍面的控制就可以精準把控出球線路和落點。其次,硬度和彈性恰到好處的中桿能夠實現干脆利落的擊球,保證了出手的快速與突然性,從而進一步提升點殺的威脅。
但對于3U的戰戟8000來說,在本身對小臂手腕力量有一定要求的點殺技術上,存在一定的震手現象,因此比較考驗使用者的發力規范程度和力量。
劈吊
戰戟8000的擊球感清晰,出球迅速,因此其在點殺等技術上的優點在劈吊上也同樣適用。在進行劈吊時,戰戟8000的包裹感沒有弓箭11PRO和弓箭11那樣強,屬于反饋比較干脆的類型,擊球瞬間線床表面切擊球頭的過程更為短促,這更考驗使用者技術的嫻熟程度以及對落點的把控,因為它不能像弓箭11PRO或者弓箭11那樣通過更長的持球時間來對出球進行微調,全然不同的手感需要適應。
在習慣了弓箭11PRO和弓箭11的擊球感的基礎上,我在換上戰戟8000時的直觀感受就是吊球的出球更干脆,出手更快,不過相比前二者,在回擊更看重球速而非落點近網的劈吊技術上更有自信。至于更為細膩的輕吊,還是使用前二者更加得心應手。
抽球
出球硬朗扎實,有力度,這是戰戟8000偏硬的中桿以及抗扭強度較高的拍框整體帶來的優勢。中后場蓄力的抽擊,扎實有爆發力。中前場小發力的抽擋,硬彈干脆,出球質量和理想的效果比較匹配。因此總的來說,單論一拍抽球,戰戟8000的出球質量以及威脅都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但由于揮重較大,頭重感較明顯,尤其是3U規格,戰戟8000在雙打快節奏的對抗里連貫偏慢,特別是在偏被動的情況下,要對高頻襲來的球做出快速的回擊時,它的整體表現略遜于弓箭11PRO和弓箭11。
防守
在防守方面,大拍面的設計讓戰戟8000保證了較高的容錯率,因而不論是輕擋,還是雙打中常用的回頂后場,比較容易擊中甜區。而擊中甜區的瞬間,線床給到球的彈力是很足的,既能做到借力打力,將球扎實地頂出去,也能比較好地控制出球的角度與方向。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一定分量的拍頭以及偏硬的中桿帶來的門檻,這要求使用者首先要有嫻熟的技術動作去完成接殺時小臂和手腕快速的動作,其次也對自身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尤其是在雙打接殺頂后場的技術上,戰戟8000要比弓箭11擁有稍高的力量門檻,但對于具備了足夠力量以及發力技巧的球友來說,戰戟8000更具爆發力和出球能夠帶來更高的防守質量。
網前球
對于搓,放,勾來說,一方面需要的發力不大,一方面更依賴自身技術與手感,球拍之間的差異是比較細微的,相比之下可能受使用者的習慣影響更明顯。我在網前更喜歡拍頭有一定分量的球拍,戰戟8000就符合這一條件,有利于動作的穩定,從而保證出球質量的穩定。
此外,在推挑方面,戰戟8000的表現也給我留下了較好的印象,推球出手干脆而迅速,輕易就能夠將球送去預想中的方向,同時恰到好處的彈性也不會令出球質量參差不齊,掌握合適的力度后,對落點的把控更加得心應手。
總結
戰戟8000的首要優點是其拍身的高剛性以及隨之而來的強韌抗扭,這也就提升了控球的精準度以及容錯率,這在兼備了大拍面的戰戟8000身上是比較難得的,因而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情況下,球都能夠沿著想要的方向飛向對方的場地,故戰戟8000作為主打"控球"的旗艦球拍,在這方面的性能幾乎是無可挑剔的,適合有一定力量基礎的,專注于控制型打法的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