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底板琳瑯滿目,還魚龍混雜。如何選擇契合自己技術風格的,確實并非易事。今個,我就揪出那些選擇底板時,業余球友容易有的"大困惑"。看看這二選一,到底該怎么選?
外置芳碳還是內置芳碳
盡管不排除有些外置芳碳打起來有內置芳碳的手感,有些內置打起來像外置,但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是這樣的。外置芳碳的,反手位更出球,脆爽,近臺的一速更快,借力更穩,也給力。對于那些要速度快,打起來要爽的,喜歡拍打和彈擊的,更好防守的,外置芳碳是首選。
那些喜歡底板有震手感,容易打出形變,好加轉,造弧線能力要強,上臺率高的,內置芳碳的板子會更容易滿足這些要求。用內置芳碳,經常覺得球怎么樣都好弄上臺,速度雖然沒外置那么快,但更吃球啊。
黃芳碳還是藍芳碳
相對來說,黃芳碳顯得柔和,吃球時間更長,有蓄力時間。搭配噴射感強的阿尤斯大芯,可以制造強大底勁。通常是內置,附于阿尤斯大芯兩側。藍芳碳顯脆性,爆發力更好,一速更好,很多時候是跟通透減震的桐木大芯相搭配,并以外置的形態出現。
一般來說,喜歡更多吃球時間,更多摩擦,柔和手感,拉球幅度更大的球友,可以考慮黃芳碳。喜歡比較脆的手感,減力更好,拉球動作比較緊湊的,可以考慮藍芳碳。
純木板還是纖維板
這個二選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的用板習慣。能不能吃住球,是關鍵點。打慣了純木板的球友,會覺得纖維板脫板太快了,沒啥吃球時間。而純木板,比較好加上旋轉,控住球。現下的碳素板,芳碳板和ZLC球板,雖然說是符合時代技戰術發展的趨勢,更扎實剛猛,彈性明顯突出。但是有些球友就是用不慣,很多直板選手還是習慣短球更細膩,拉球更轉,上臺率更高的純木底板。
所以,基本上就是個人手感的習慣問題。如果要從純木板轉向纖維板,一般可以優先考慮內置芳碳的。中小力量下也是純木般的手感,發足力了才開始凸顯纖維味。
ALC還是ZLC
ALC有一種天然的咬球停頓感。停一下,然后出球的這種節奏,比ZLC相對好適應。ZLC更有些直接反彈回去的味道。相對來說,ZLC的彈性更好,韌性更足,借力時更好,速度更快。從比例上來看,男選手似乎更喜歡ALC,因為這種纖維形變大,衰減快,更符合男選手喜歡發力的特點。而輕韌彈的ZLC,借力更好,同時能彌補女選手發力的不足,中等相持很給力,所以很多女選手喜歡。
但發展到今時今日,女選手的技術也在"男性化"。男女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只能說,選擇ALC還是ZLC,最好還是通過實際試打來感受。籠統看來,ALC的弧圈性能更容易施展,ZLC則快攻更利索。
3+2還是5+2
3+2就是三層木加上兩層碳素/芳碳/ZLC之類的纖維層。5+2就是5層木加上兩層碳素/芳碳/ZLC。3+2經常搭配桐木大芯,厚度達到6.5mm以上,以強化底板的支撐力。整體表現出直接干脆的擊球風格,近臺一速快,借力夠脆。這樣速度感就很突出。對于以快攻手法為主,或者在近臺防御為主的球友,會比較適合。因為一速夠快,近臺封擋也比較輕松。
5+2的結構,很多厚度在6.0mm左右,甚至薄至5.5mm上下。整體的加轉能力會更強,因為薄板更容易打出形變。這就有了更強的弧圈能力和持球感。5+2的結構,尤其那些搭配阿尤斯大芯,退臺方面則表現更為突出。可以這么說,從3+2到5+2,很多時候就是快攻向弧圈方向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