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影響了整整一代籃球少年的廣告,這是一雙令無數Sneaker魂牽夢繞的球鞋,有關于她們的點滴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漸漸模糊,但唯有那四個字至今仍舊被大家口口相傳,那就是曾經名噪一時的“街舞風雷”。
2001年,面對新生街球品牌AND1咄咄逼人的進攻,NIKE開始著手拓展街球市場。于是“Nike Free Style”活動開始了,在國內,她被冠以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街舞風雷,而在其期間主推的那款HyperFlight也自然而然的被人們稱為街舞風雷1代。
有關于這雙鞋的故事,已經有無數Sneaker為其書寫,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縱然這是一雙備受爭議的鞋子,但其無以倫比的輕質,夸張絢麗的全漆皮鞋面,以及諸多超越時代的設計思想足以將她的名字載入Sneaker的史冊。
就像期盼無數歷史上的經典鞋款借助復刻而涅槃重生一樣,我們也再熱切的期盼HyperFlight的復刻,但是,在她真正回到我們身邊的之前,我們卻迎來了她的一位“傳人”——Zoom Hustle。
這是一雙帶有濃重“風雷”血統的鞋子,相信無數人在第一眼見到她時都會這樣認為。閃亮而又簡潔的全漆皮鞋面。僅有的修飾不過是那橫貫鞋身的巨大Swoosh。
而在鞋面拼接上,Zoom Hustle并沒有采用HyperFlight那種近乎One Piece的設計。而是借鑒了類似于Stan Smith,Tennis Classic的設計,尤其是在鞋頭部分,整體上顯得很具復古氣息。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由于拼接的地方正好為腳面彎折處,加上漆皮的硬度,可能腳面較高的朋友在穿著時會有一種“砍”腳面的感覺,在這里建議最近欲收入此鞋的朋友們酌情考慮此問題,如果在穿著過程中遇到了這種情況,也可以穿著稍厚的襪子,這樣可以再一定程度上緩解不適。
除了漆皮以外,在鞋幫處,我們也可以看到Zoom Hustle與HyperFlight濃厚的血緣關系。無論從形態還是用料上,兩者幾乎是如出一轍。而這種設計在美觀的同時也充分兼顧了保護性與靈活性,這點對于一雙以街球為賣點的鞋子還是相當重要的。
在看過了這雙鞋華麗的外表之后,我們再把目光集中在這雙鞋的中底和外底設計上。沒錯,你可能會覺得她似曾相識,因為她整體照搬了之前未在國內上市的一雙中端款式Zoom DT。而其外底形態顯然是根據經典的Zoom BB系列演變而來的。
而在中底配置上,這雙鞋可以用“簡陋”來形容,除了常規的Phylon外,我們僅能通過后掌的一個小小的窗子觀察到一塊Zoom Air的存在。而就正是這個“小窗”,卻“出賣”了NIKE。如果你揭開鞋墊,將后掌朝向燈光,你會發現,后掌的Zoom Air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那么厚,而僅僅是一小片薄薄的六邊形,形態有些類似于Air Jordan XXI和XXII上的那種可替換I.P.S。聯想到早先Uptempo 3.0上的所謂“雙層氣墊”,我們不得不慨嘆NIKE在中低端鞋配置上的吝嗇。
顯然,這樣“小巧玲瓏”的氣墊并不能提供什么實質性的緩震效果,只是在穿著的舒適度上會有所提升。但話說回來身材普遍靈巧的街球手來講,緩震的好壞在這里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良好的啟動性和絢麗的外觀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的是,Zoom Hustle在防側翻方面做的相當到位,前掌大面積的外延像極了當年的Air Jordan XIX。這點非常適合外線選手的需求。
可能是設計師也意識到了此鞋中底配置的薄弱,所以特意加強了鞋墊。我們可以看到,Zoom Hustle鞋墊的整體相當之厚。這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改鞋的腳感。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類似于“毛巾底”的面料之上,標注有"Fresh"的字樣,這個標志通常被用在NIKE的一些結合過往的“創新型”款式之上,在概念上有些類似于Hybrid。
最后,我們來看下這雙鞋的重量,44碼的單只重量僅為350克,只比Zoom Kobe V略重20克左右。這在沒有Fly Wire,Lunar Foam這類高科技武裝的情況下,將重量控制在這個程度,還是相當驚人的,從這點看來Zoom Hustle的確不愧為“風雷傳人”。
總的說來,與其前輩HyperFlight一樣,Zoom Hustle并不是一款盡善盡美的球鞋,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她并不是一雙很好的實戰鞋款。但是,其所營造出來的絢麗視覺效果確實難以令人抗拒的,就像美杜莎的雙眸,你明明知道會被她石化,但卻無法抵擋她無盡的誘惑。
也許,我們應該等待“街舞風雷”真正回歸的那一天,也許,我們更應該把握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