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古典的Wilson Sting midsize在拍喉的位置設計有一個彎曲的橫梁,這是那個時代球拍的經典設計,旨在增加球拍的穩定性,此外,由于這款球拍的特點使其并不易于操控,這也使本文的標題成為了一個巧妙的雙關語。(英語中bar兼有“橫梁”和“障礙”的意思)。
如果Sting拍喉位置的橫梁能夠讓你想起另外一個來自
Wilson同胞品牌的同時代經典,Prince Original Graphite Oversize,那么我不妨在這里多說幾句。下面是我偶然找到的一個Wilson在80年代初,為他們的Sting系列做的一個廣告內容:“Wilson Sting Largehead與Prince Graphite似乎別無二致。相同的拍面,相同的擊球力量。都采用了100%的碳纖維,并且因此而穩定堅固。相同的甜區。你幾乎不可能再找到比Wilson擁有更大甜區的球拍。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球拍的價格,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至于原因,我們也不清楚。Prince Original Graphite比Wilson Sting要貴出整整$100。別忘了,省100就等于賺100。”
在以前的球拍故事中,我曾經提到過,第一把Sting誕生于1982年,最初的Sting是Largehead版本,之后才推出了Midsize版本。100%碳纖維材質的應用使Wilson Sting Midsize成為所有Wilson 85中硬度最低的一款,由于年代久遠,不太容易找到球拍具體的硬度參數,但是與Wilson Pro Staff 6.0 85相比,硬度則要低出很多。
與廣告中的Largehead版本不同,Midsize版本的甜區很小,加之早期的版本并沒有沿用能夠提供擊球穩定性的PWS系統,使得Wilson Sting Midsize的使用難度非常大,如果你不能駕馭的話,就很可能成為你球場上的累贅,但是你一旦能夠運用自如,那就絕對能夠成為制勝的利器。我想這或許是Wilson以Sting命名這款球拍的原因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而不幸的是,Wilson Sting Midsize并沒能像Wilson Pro Staff 6.0 85那樣幸運,很快遇到了命中注定的桑普拉斯,最終只能無奈的“不鳴,則已”。
其實更準確的說,本文的標題并不是完全正確的,Wilson曾經陸續推出過一系列不同的版本,除了Sting Midsize之外,還包括Sting 2和Sting SC等,有很少的幾個版本是沒有拍喉處的橫梁的。據我所知,最初的Sting系列是在芝加哥生產的,這批球拍以黑色底蓋為標志,不過Wilson從來沒有在他們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圣文森特工廠進行過Sting的生產,后期版本全部為臺灣生產,甚至其中有一部分還采用了PWS技術,只不過這種版本也非常的少見。
約翰•勞埃德,前英國職業網球運動員,曾經使用過Wilson Sting Midsize,作為ATP排名最高僅為21的職業球員,勞埃德的名氣著實一般,相比之下,他作為克里斯•埃弗特前夫的身份似乎要更加為人所知,而這位鼎鼎大名的冰女王所使用的恰好是更加成功的Wilson Pro Staff 6.0 85,如果這不是Wilson有意為之,那么這種巧合就未免稍顯諷刺了。
雖然Wilson Sting Midsize系列的光芒自始至終都被Wilson Pro Staff 6.0 85所掩蓋,不過前者還是被公正的評價為Wilson Pro Staff 6.0 85之母,二者基于非常相似的設計理念,我們能夠明顯的從這款傳奇球拍的身上看到Wilson Sting Midsize的影子。事實上,Wilson Sting Midsize確實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球拍,除了其優越的性能和獨特的傳統手感之外,更加重要的,我想還是這款球拍在Wilson碳纖維球拍的發展歷史上那啟蒙式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