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了解
網球拍的發展歷史,那么你應該知道,對于各大網球拍生產商而言,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網球拍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期。對于曾經在19世紀80年代初曾有過杰出創新史的Dunlop而言,這一時期則更加特別。我在之前的球拍故事中曾經提到過,誕生于1982年,停產與1992年的Dunlop Max200G,在這十年間為 Dunlop 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豐厚的利潤,然而,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Max200G 的巨大成功,似乎也同樣為 Dunlop 帶來了一些問題。
Dunlop在這輝煌的十年中投入了絕大部分精力來經營他們的注模系列球拍。或者說,他們過分的依賴于作為其專利的注模科技,這實際上直接的導致了Dunlop在之后許多年中經典產品線的斷層。事實上,在 Max200G 之后,從大約1986年到1990年間,Dunlop也曾開發出了其他幾款注模球拍,而Max400i就是其中很重要并且很有代表性的一個。
雖然乍眼一看,我們很難區分出 Max400i 和 Max200G 的不同。但是我們卻能夠很容易的從 Max400i 身上看到 Dunlop 在那個時代創新的決心。首先,Dunlop 并沒有沿用 Max200G 的傳統拍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現代化的拍型設計。達到了84的稍大拍面和16×18增加了球拍本身的容錯和創造更多上旋的空間;降低至340g左右的空拍重量以及拍身周邊切角的動力學設計,理論上也賦予了Max400i 更好的操控性能。在 Max200G 正如日中天的當時來看,Dunlop 的這些改變確實是不乏創新的。
另一方面,Max400i身上也同樣體現出 Dunlop 對于 Max200G 很多經典元素的堅持。同樣采用了注模工藝,Max400i 保留了 Dunlop 對于Grafil這一經典結構材料和40左右的拍身硬度,這使得 Max400i 依然延續了與 Max200G 相同的那種接近于天然于木材的手感。甚至于第一把 Max400i 的原型拍,采用的還是 Max200G 的涂裝。這也正顯示出 Dunlop 當時依舊故步于當時的材料專利之中,這一點與 Wilson 在相同的時期對于其 Box-Beam 的執著非常相似。雖然,這種堅持,為我們留下了更多經典的球拍,充盈了我們對于19世紀80年代這個黃金10年的不舍與敬畏,但是卻同時也成為了他們更進一步的桎梏。
這里有Dunlop Max400i的不同版本分類:
第一代Max400i主要有三個版本:1988年的 Max400i,1988年的 Max400iL和1990年的 Max400i Pro,這一代的特點是手柄上方的兩個V字形徽章為上紅下綠。
第二代Max400i主要有兩個版本:1990年的 Max400i 和 Max400iL,這一代的特點是手柄上方的兩個V字形徽章為上面為橘黃色,下面為綠色。
雖然 Max400i 的誕生晚于 Max200G 整整6年,但是 Max400i 卻比 Max200G早兩年停產,這也表明了 Dunlop 對于在那個時代選擇創新抑或堅持傳統的一種猶豫和徘徊。
與同時期的其他幾款注模球拍一樣,Max400i 是網球拍歷史發展的特定產物,雖然一直掩蓋于 Max200G 光芒之下,Max400i 卻同樣因為上市時間更短而更加稀少。此外,Dunlop 的注模球拍素來有“震動吸收器”之稱,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Max400i 更加適合于業余網球愛好者使用,可以讓更多人感受Dunlop 經典注模球拍的專屬手感。
現在看來,當時的 Dunlop 對于是否延續 Max400i 技術創新的躊躇無疑是不明智的,而對于今天錯過 Max400i 的你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