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毫無疑問,
Babobat是現(xiàn)存的最具創(chuàng)新力和富有遠見卓識的網球拍品牌之一,但我對于這個做球線起家的法國品牌卻并沒有太多興趣,原因很簡單:首先,Babolat在球拍領域缺少歷史的沉淀,直到1994年,Babolat才生產了他們開疆拓土的第一把網球拍——Babolat Pure Drive;其次,Babolat的球拍產品線過于單一,除了主流的Pure Drive和其衍生產品外,幾乎沒有其他有完整傳承的分支。最后,Babolat能夠將一款Pure Drive從1994年生產至今,推出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其參數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不過,略顯諷刺的是,以上這些卻恰恰是Babolat能夠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同樣毫無疑問的是,Pure Drive是Babolat的絕對主流,不過我真正感興趣的卻是Babolat家族中最為另類的Babolat Pure Control系列,原因也很簡單:首先,最初的Pure Control采用的是古典網球的衛(wèi)道士,球王比約·博格曾經使用過的,具有深厚底蘊的一代名拍Donnay Pro One Supersize的拍模;其次,Pure Control從1997年的第一代到目前最后一代推出的2014年,從拍面,重量,線床設定等幾乎所有的參數都有過不同程度的調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Pure Drive應該是Babolat球拍中唯一一款低力度水平的專業(yè)球拍,需要非常完整的揮拍和主動發(fā)力——我最喜歡的傳統(tǒng)類型球拍。
第一把Babolat Pure Control誕生于1994年,區(qū)別于Babolat制式的300g和100拍面標配,第一把Pure Control的空拍重量335g,拍面95,采用了16×18的線床,但是在到1997年甚至更早的短短幾年之內,Babolat先后將其線床變更為18×20,重量改為330g,但是由于涂裝和拍模相同,所以均被認為是第一代Babolat Pure Control,也是非常非常罕見,且極具收藏價值的一代,但是知道的人非常少。
第二代是1998年的“Swirly”版本,也就是俗稱的“花脖子”花版本,這一版被很多人誤認為是第一代的Pure Control,但它確實是真正意義上Babloat風格的Pure Control,其球拍形狀和Pure Drive很像,空拍重量依然是330g,采用了很少見的16×20線床,“Swirl”版本同時也大致上將Pure Control的經典拍型固定化,之后經歷了2001年的第三代“Zylon 360”版本和2003年的第四代的“Team”版本,也就是所謂的“紅頭”版本。
大概在2005年,Babolat停止了他們Pure Control的生產,轉而推出了作為替代的Babolat Pure Storm系列,新系列延續(xù)到了大概2013年,這期間的Pure Storm其實完全可以被認為是Pure Control的變相延續(xù)。無論如何,在2014年,Babolat又推出了至今為止的最后一代Pure Control,作為一代經典的總結之作。
相對于以球拍力量著稱的Pure Drive和Aeropro Drive,Pure control則更多訴諸于使用者本身的力量,在某種意義上,這其實與Babolat一直以來想制造一款通吃業(yè)余及職業(yè)球員的全能球拍的策略是相悖的,這或許也是Babolat曾經將一度其停產的原因吧。
然而,對于那些擅長主動發(fā)力的頂級球員而言,Babolat Pure Control卻是極為合適的。別忘了,它曾經是有“世界第一正手”之稱的智利英雄,費爾南多·岡薩雷斯賴以成名的重量級武器。進攻利器,卓爾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