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27磅李寧1號線,實際上手900I之后,它給我的感覺確實沒有太多W1超輕拍的感覺,倒是更像一支W2進攻拍。重量相當明顯地集中在拍面部位,揮動起來我感覺拍框和手柄像是隔空連接著一般,就像流星錘,這威力不容小覷,但我想這對手腕一定是有著不小的負擔。
風刃900I的中管較軟,韌感強,恢復速率快,有些許鞭擊感但不會有粘滯/遲滯的手感,不需要特別去適應的配置。照理來說這樣的配置在平抽快擋中應該出球犀利揮拍靈活,但實際使用起來,900I在前半場的單拍進攻威力是很強的,在發接發/中前場搶攻中相當好發力,單拍就足夠致命;但陷入被動后的防守和擺脫就有些吃力,不太像超輕拍那般的靈活,對反應速度和出拍掌控都要求很高,這大概就是重量集中在框部的負面效應吧。
盡管近距離刀槍相持中900I不太利于防守,但距離一旦拉開,有更充足的準備時間,900I用來頂后場防守是相當不錯的,因為頭重,一甩就能頂,對手不是釘地板級別的重炮手的話,可以頂到他懷疑人生。只是想利用對手的進攻間隙進行攻防轉換偷球路的話,900I還是沒其他球拍那么靈性,想要騷一個接殺鉤對角可是非常依賴自己的技術力了。
防守沒有盡善盡美,一般就說明它在進攻上必有過人之處。900I就是如此,Instinct這個名字我覺得完全不夠貼切,不如叫它Impact,因為它進攻起來完全不像一支超輕拍。完全頭重配置,更細的S1手柄,讓它下壓起來像是要把你的手臂都給甩出去一樣。同時改小拍頭的900I讓擊球有了更明顯的集中爆發感,說得夸張異點,900I就像是在榨取你的力量來進攻?樣,這種感覺有點難以言喻,盡管威力是很大的,鏈球一般的出拍也讓你很容易壓住球不飄。或許這種感覺是源自900I輕拍高揮重給手腕帶來的制動負擔,若是鐵腕進攻狂人就無需多慮了。
相信不少球友不習慣硬拍的話,換用超輕小拍面硬中管球拍,經常會覺得自己明明全力殺球,但力量卻沒有傳遞出去一般只殺出了個軟綿綿的慢速球——這多半是擊球時機沒有對上,導致發力不暢。雖然900I的拍面面積略有壓縮,但它較軟的中管和穩定的框型讓它有著充裕的進攻擊球點窗口時間。也就是說只要你跑動到位,它有著較好的最佳發力擊球區間,容錯率較高,不會因為你晚了零點幾幾秒就完全錯過發力只能殺出三四成威力。如此進攻會感覺比較暢快,也降低了全力進攻的門檻,同時不需要太多時間去單獨適應它的擊球時機。
除了全力進攻之外,900I的S1手柄也深得我喜愛。S1細手柄不僅讓小手球友多了更合適的選擇,還讓我這類本身適合S2手柄的人多些新玩法:比慣用手柄更細一點的手柄有一個優點,它能充分地調動你的手指肌肉(當然前提是你已經掌握正確的握拍技巧),也給你的手掌留出非常多的操控空間,提高你的控球能力;還能刺激你動用更多的肌肉來發力擊球,變相增加一點進攻威力。因此用900I控球是相當過癮的,只要你有充?的時間,比如吊球,滑板,搓網,鉤對角等等,S1手柄的它都能給你帶來不少驚喜,甚至很多人會從此對細手柄上癮,盡管它實際上并不是完全適合你的手掌大小。不過有利自然有弊,打完球第二天不停抽搐的虎口肌肉就是其一:動用更多手指肌肉去控制球拍意味著你會更快疲勞,肌肉緊張也會大幅降低握拍舒適度,因此以往對手型是會有影響的,也容易受傷。想要繼續繼續緩解這些副作用,只能多用握力器等器械鍛煉雙手了,但完全避免顯然是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風刃900I面向的仍是我這以類輕拍玩家。它實際上更像一支W2重量的進攻型球拍,W1的身材只是降低了它的上手難度和體能消耗,讓你在進攻中有更好的體力續航。它的單拍進攻威力很強,也有著不錯的連貫性,但頭重的配置讓它不如其他超輕拍靈活,中前場防守能力一般,進攻時手腕也有一定負擔。S1細手柄讓它擁有額外的球拍操控空間,但對大手球友來說只能遺憾錯過了。李寧的W1球拍可選擇的不多,我想900I是最好的進攻型選擇了。它適合什么樣的球友如此已經一目了然,但我只想說,所有配色做得這等美妙的黑色球拍,你都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