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戰戟6000上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友好,一是因為球拍的頭重感比較明顯,雖然在處理來速較慢的上手球時能形成良好的借力,但拍框風阻不低的情況下我會更傾向于讓這個定位的球拍往更加輕快的方向去調整。二是,哪怕中桿本身的硬度屬于適中,在212mm的中桿長度下也會提升一點主觀感受上的硬度以及彈性形變發生的難度。當然,以上兩點通過稍加磨合即可克服,球拍本身的彈性和容錯率都沒有什么問題,對于稍微具備一定基礎或者球齡的球友來說依然是沒有是一個難度的。
李寧戰戟6000其實不是一把十分靈活的球拍,這一點在中前半場的平抽快擋中比較好體現出來。短促發力的感覺十分清晰,可惜略高一點點的揮重使引拍的過程稍長了一點,在更快節奏的白刃對抗中有所掣肘,尤其當來球線路比較接近腋下的位置時發力更加尷尬。不過問題不算很大,因為戰戟6000的出球比較穩,指向性明確,在對抽的過程中更有信心打出大角度的出球去限制對方,或是加力一拍軟擋一拍破壞對方節奏,這樣仍然是有手段可以跟對方周旋的。
作為一把平衡拍,我反而覺得它的進攻表現是一大亮點,因為球拍出球很穩,打點很準,有時候不需要大發力的動作通過更細膩的方向調整即可達到松動對方防線的目的。而其重殺表現也同樣不俗,擊球有厚重感,6.8mm的中桿在彎折后能迸發出很多能量,也算是稍短中桿自帶的優勢吧,對于發力技巧比較好的球友來說更容易體會到它自帶的爆發力。與此同時,球拍的揮重也能帶動球頭飛行軌跡下探,不會出現打飄了的情況。我覺得戰戟6000在攻擊的力量、準度和容錯率方面都做得很均衡,挑不出大毛病。
而系列最引以為傲的控制能力,我想戰戟6000也勝任了,但也很少可以說道的地方,畢竟這個框的結構和材料的表現已經在很多球拍上得到了驗證,抗扭方面毋庸多言,沒有找到具有說服力的指向性不足的反例。因此,無論是小球還是長距離的球路,球拍都能在出手的瞬間告訴你有還是沒有,力度和角度如實地反映到了球的飛行的落點中。
戰戟6000其實還挺好看,是一把偏向于韌彈但又不軟的球拍,進攻的手感更加明確一點,也許在最終面向的群體中,跟雷霆60有很大的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