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量75(N9II)的進攻加強版,能量75C空拍平衡點達到了306±2mm,整體重量為87±1g,這樣的參數在李寧羽毛球拍中僅次于N553與N901,實打實的大夯貨。好在中管硬度偏軟,拍框硬度也偏軟,因為能量75C拿到手中重量感雖高,卻也不至于斷腕。配件搭配方面,我搭配了聲音清脆的李寧1號線和柔嫩的GP2000平面膠,不過就使用體驗來看,或許吃球更深的李寧5號線更加適合能量75C,具體還看個人用拍習慣。
2010年李寧二代球拍推出以來,涂裝和做工一直都是業內標桿,無可挑剔的精致。相比較配色大膽,涂裝新穎的能量75(N9II)不同,
能量75C的涂裝風格非常低調。古銅色與啞黑色的搭配稍顯成熟穩重,結合較高的重平參數,拿捏在手,不由得傳來一絲穩重。且因正常握拍時,能量75C拍框內側的大面積古銅色燙金會正對使用者,在燈光下略顯一絲光暈,雖然低調,卻也不會沉悶,涂裝設計非常協調。
長久以來,李寧球拍都講究整體傳導感,而非一味追求彈性。具體體現在:大力擊球時,即便桿軟頭重,也不會因中管形變過大而產生拖墜感;桿硬頭輕亦不會因形變過小而發力不順。能量75C拍頭較重而中桿較軟,殺球時能夠感覺到中管的彎曲,但很快就能復原,無明顯拖墜感。由于拍面軟,中管軟,能量75C殺球時比較講究發力的完整性,倉促發力會有些許粘滯感,但當將動作做完整,又覺得勢大力沉。
能量75C拍框中部有一個內外翻轉的過程,據說能夠提高勢能。在我看來,主要還是提高了球在拍框上的停留時間,能夠很好的將球包裹,增加了力量作用時間,提高了擊球威力,同時這種包裹感也能增加球拍的下壓感,進攻更加順暢。優秀的下壓感與充足的包裹感是能夠是殺球重而尖的保證,下壓感不足會造成殺球線路過長,降低了進攻威脅性,而包裹感過低又會減小蓄力時間,力量無法有效傳遞到球托,造成體力的流失。寶哥愛用“拍框軟+中管軟”的球拍,自然是有道理的。
在控制方面,能量75C拍面對球有很強的包裹感,力量控制上或許沒有那些打感清脆,反饋清晰的球拍精準,但較強的包裹感卻也帶來了很高的容錯率,放網時借助拍框對球托的些許包裹,適當調整擊球時的隨拍時長,也能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唯一的缺陷在于由于能量75C整體較重,前場封網會顯得不夠靈活,器材的長處與短板,也只能用技術來升華或彌補了。
速度是能量75C的短板,畢竟重平參數高,靈活度和揮速肯定是要比能量75(N9II)差一些。且因拍框軟中管軟,出球也就略顯拖沓,應對平抽擋時倉促一些。不過因為中管軟彈,拍面較大,在接殺防守時,能量75C要比相似重平參數的球拍輕松很多,完全可以借助拍頭慣性和中管彈性,將對方的殺球回頂到位。
作為能量75(N9II)的進攻加強版,能量75C的優勢自然是殺球了。這是一支很好下壓的球拍,下壓感要比我的N501強出許多,與能量75(N9II)對比,能量75C不僅殺球效果更好,殺球的難度也降低了很多,一些腳步不夠到位的球,用N9II或許只能放棄下壓,用能量75C卻可以借助拍頭慣性保持下壓。同N9II相似,由于框軟桿軟,要想追求最好的殺球效果,還是要保證動作的完整性,僅僅依靠手腕是很難駕馭它的。
作為能量75(N9II)的進攻性能延伸款,能量75C擁有更高的重平參數和更強的下壓感,同時保留的框軟桿軟的物性,很適合那些喜好能量75,又偏愛進攻的球友。能量75擁有幾款相似打感,重平參數不同的性能延伸款,業余愛好者狀態和參與的項目往往都是不穩定的,根據情況適時更換戰拍,就好像在排兵布陣,也別有一番滋味,或許性能延伸意義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