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框型與參數上,馭7K與常見的全面型球拍也有很大差異。3U空拍質量87.2g,平衡點300mm附近,中桿硬度偏硬,若只看參數,馭7K完全是一個相對好上手的進攻型球拍。在框型上,馭7K采用了與HX800非常像的綜合型拍框,拍框頂部采用破風結構減小揮動阻力,下半部使用盒式結構增加穩定性,與之不同的是,馭7k拍面采用了常見的大拍面,拍框上部增加了分線連釘。
在實際使用中,3U的馭7K揮動起來比想象中要靈活一些,并沒有它平衡點參數那么夸張,也就比常見3U均衡型球拍拍頭稍重一些。打感方面,馭7K拍框硬度要比前作HX800柔和許多,但要比HX900/HX900X硬一些,搭配豎線26磅,橫線28磅的VBS68后擊球感比較厚重,略微發悶,或許搭配VBS66N會更清脆一些。中桿硬度偏硬,較TK鬼斬硬朗,較TF隼柔和。總的來看,是一款打感扎實,擊球感偏硬,參數上較好上手的球拍。
在規格選擇和球線搭配上,盡管我手中是3U的,但卻更推薦4U規格,畢竟拍頭有一定的重量,4U規格更加全面,通常打感也會清脆一些,而3U規格打感厚重,參數上也更偏進攻。球線搭配方面,官方給出的搭配是摩擦力強的VBS68,不過根據我實際使用情況和過往經驗,擊球感清脆的VBS66N更適合3U的馭7K,如果追求厚重的擊球感和強烈的摩擦感,VBS68也是一個好選擇。馭7K采用的是大拍面,拍框硬度稍硬,穿線磅數可以根據習慣保持不變,無需特意增減磅數。
馭7K的涂裝風格有點接近BXR,參數上兩者也非常接近。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兩者打感差異巨大。使用了鞭擊增益系統的BXR的下壓感要遠高于馭7K,拍框硬度也要高一些,擊球感也更清脆。馭7K的打感則要稍柔和些,拍面對球有一定的包裹感,但這種包裹感和回彈感要比HX900/HX900X明顯弱。或許是中桿硬度降低的緣故,馭7K雖然也有使用百洛中管,但實際使用中中桿彈性爆發的感覺還是要比JS10,TF隼等弱一些。畢竟這是一款主打全面的球拍,追求的是更扎實的打感。
進攻方面,馭7K的下壓感較BXR弱一些,整體打感也稍軟,與TF隼相比,想要用馭7k完成漂亮的殺球,需要將動作做的更完整些。與TK9900/TK9000這些桿軟頭重的重炮相比,馭7K上手門檻又要低一些,依靠小臂和手腕去點殺,也要更輕松些,不會像TK9900那般,重量過度集中于拍頭而難以快速驅動。
控制方面,馭7K與前作HX800及HX900均有很大差異。
HX800拍框硬度高,擊球感清脆,觸球時的力量反饋非常清晰,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不過因為HX800包裹性低,容錯率低,力量拿捏不好很容易失誤。HX900拍框擊球感非常柔和,搓球放網時有很好的包裹回彈感,容錯率高,不過也因為拍框擊球感柔和,在殺球時會有些許卸力感,打感不夠直接。
馭7K的拍框硬度介于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容錯率也具備些許包裹感,擊球感比較扎實,但又缺乏一份清脆。
作為全新的全面系列球拍,馭7K集合了VICTOR兩大科技材料,參數上也打破常規,在追求全面的同時更加追求進攻。從其型號以及神速系列先例來看,或許后期還會推出速度版本的馭7S。不過,在我看來,馭7K雖然用料很足,但在物性調校方面還是有些欠缺,雖然打感扎實,卻也缺乏特點鮮明的打感,或許是實用主義作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