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感之"同":擊球反饋
高復合密度減震系統通俗的來說便是拍框內發泡的其中一種,由于李寧先前的球拍在即便是在沒有使用內發泡技術時也鮮有"震手"的打感反饋,遂在我的體驗過程中,并非重點體驗科技項目之一,打感上除去整體反饋的硬朗外確實沒有過多的體驗到不適的震感。同樣是搭載著霹靂云技術的突襲9著實給了我全新的上手打感體驗。不同于前代突襲迸射般直接清晰的形變回復,這次的3種不同規格下的突襲9整體打感反饋偏硬,擊球剛性較強,擊球瞬間拍身形變感知較為微弱。
M40X高模量碳素搭配6.6mm直徑中管的應用,使其在回彈反饋中略顯硬朗卻毫無木訥之感,這樣的擊球反饋下,很好的保證了出球線路的精度。
突襲9在基于突襲7設計基礎上的72線孔調整至76線孔,使整體拍壓隨之上升,直面而來的便是擊球容錯率的下降。在未改變其甜區分布的同時,拍面打感硬度瞬間增大,雖說3種規格下的突襲9在網前小球處理環節表現趨于一致的穩定,對于落點把控可謂游刃有余。
但是較高拍框硬度與擊球硬度,同時結合剛性反饋直接的纖細中管,所帶來的驅動門檻相應大幅度提升,著實讓突襲9在被動或是非甜區位置擊球時難以激發出"鞭打效應"。3種規格下,拍框回縮,拍面減小后的突襲9在被動防守時的借力回彈,相比突襲7系列更顯吃力(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規格遞減后,被動回球時的相對優勢也會隨之遞增)。
打感之"不同":驅動門檻
3UG5:3U/G5規格下的突襲9有著較為適中的平衡點(300mm),上手后頭重感較為微弱,且握持感較為均衡,沒有絲毫的墜手,中桿彈性較硬,穿線搭配為李寧N65,穿線磅數28lbs。除去意料之中,最為穩定的擊球手感之外,3種規格的體驗下來再回到3U,相較于其他輕量規格,明顯能夠感到3U突襲9驅動時會稍顯吃力。
4UG5:4U/G5規格下平衡點(305mm)有所前移,上手后的頭重感仍不突出,且握持感偏向于輕快。擊打過程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4U下,突襲9的中管彈性硬度明顯低于3U規格,同樣搭配N65羽線,穿線磅數28lbs?;?U規格的出球穩定之上,中管硬度上的降低,也讓其爆發驅動門檻隨之降低,上手親和度較高,在初期體驗時最為友好,駕馭可謂輕松。
5UG5:5U/G5規格下的突襲9著實有給我意外的驚喜,頭重感逐漸清晰(310mm),中管硬度與4U規格相持平行,上手后擊球手感干脆穩定。自重帶來的輕盈,猶如鴻毛般的揮舞暢快都讓我止不住在所有能夠發力的環節上進行提速進攻。速度上的提升著實也帶來了相較于以往更多的打框,初期有驚喜,過程卻也讓我稍顯有些不適應。
劈吊突擊
除去自重揮重較小的5u劈吊收吊時,隱蔽性的突然,在滑板吊球時借助其優勢可以更好的發揮其優越的一致性,3u規格下的突襲9與4u表現無較大差異,劈吊時出球穩定,干脆,速度較快是突襲9明顯優于其絕對進攻時的性能表現。
平抽對抗
以盒式為主體的拍框便讓突襲9注定與速度失之交臂,在形成多拍中前場對壘過程中,好在相對于較小的拍面(拍面面積小于突襲7)在揮速中一定程度的起到了彌補的作用,也不至于落入"遲緩"的隊伍,5U規格下的突襲9反倒是能夠借助其自身揮重優勢,即便是在被動防守的情況下,仍能夠表現出超于3/4U規格的擺脫動作,穩健依舊是它不變和核心。
絕對進攻
既然是出其不意的突襲,作為旗艦型號的突襲9,它的絕對進攻能力相較于譜系之7,確實在進攻過程中的爆發與落點以及精準上都交出了較為滿意的答卷,卻并不意味著掌握突襲9之后,膜便可以肆無忌憚的狂空濫炸。
3UG5:3U的突襲9在大力重殺的表現中尚可,卻礙于略顯平衡的重量分配,而產生下壓后線路落點不夠刁鉆兇狠,突擊中勢大力沉的強有力的威脅難以形成。轉而以線路縱深的長、重殺球作為得分手段更為合宜。
4UG5:4U規格下的突襲9的表現就略顯素雅了,或許它在等待更加適宜進攻的時機,缺乏絕對進攻能力的4U突襲9仍然需要在多拍的相持中尋求機會突擊致勝,盲目的重殺或許會適得其反。
5UG5:頭重比平衡提升的5u在重殺時,擊球落點帶來的尖銳與自身靈動特性,重殺后仍不畏對方的防守化解,進行銜接,更符合5U的突襲9,諸如點殺結合劈吊的連貫突擊進攻。
總結
排除突襲9在5U規格下自身靈動的特點,相比于譜系前代的突襲7而言,雖然整體拍框稍有縮小,卻也著實未能形成較大的速度優勢,好在于6.6mm直徑纖細的仿生中管搭配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硬度驅動門檻。3U規格下的突襲9并不是一支傳統意義上的速度類型球拍,卻也不至將其歸納于厚重的序列,偏向雙打類型的球友或許要慎重選3U規格。
3UG5(穩健):有一定力量基礎的和對自己動作發力比較有信心的進階球友,較為偏向于進攻欲望較強,球風扎實穩健的球友。
4UG5(推進):穩定的拉吊,卻又不失出球的干脆利落,兼容性較強是其最大的特性,同時單雙皆可切換。
5UG5(突擊):在兼顧了穩定,擁有不錯的機動性能,下壓感較強,適合進階中熱衷于連貫進攻的雙打球友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