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清晰
這應該是所有上腳過VG系列球鞋的第一感受,腳踩進去的第一時間,中底內部的防滑紋路就能清晰感受到,而沒有了傳統鞋墊以后腳掌與中底的接觸更加直接,腳步移動時能更清晰的感受到踩在地上的感覺和力量反饋。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這也讓它相對于傳統球鞋來講開始試穿時會感覺沒有那么柔和。需要幾場球去習慣,在剛穿VG1時,打完球會感覺前腳掌有點累。但習慣了VG1現在再穿VG11時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打個簡單的比方這種清晰的反饋就像是手動擋的汽車,能讓你感覺有更好的操控感。當然也有人喜歡自動檔的無感省力。
超強包裹感
VG11用的楦型是U2.5標準楦型,再加上中底的側墻延展,鞋面相比VG1和9200等競賽型球鞋最大的不同就是鞋面比較柔軟,鞋帶綁緊以后,會有一種非常強的包裹感,幾乎除了腳前后留下的緩沖空間外,其他地方都被包裹覆蓋,會讓人感覺有不同的舒適感。
貼腳與緩震
先普及一個足弓的概念,足弓在人體結構中有重要作用,換算到羽毛球中就是足弓自身對羽毛球的緩震和啟動提供著保護與能量。這一點如果想研究的深的朋友可自行度娘。
簡單來說,內置中底仿照人體正常足弓的位置都做了凸起,官方說是"人體工程學"會保護足弓,但這一點從是從打球中無法區分出效果的。
但在足弓與鞋子會產生空隙的位置做了突出的隆起。這一點讓腳會讓腳感覺非常貼合中底,對腳部的支撐有比較好的效果,雖然傳統球鞋也會有這樣的設計,但是這種中底鞋墊合一的能夠做的更極致。讓正常足弓的人與中底的接觸面更貼合更大,相對來說會讓足弓得到支撐和保護。
不過這樣極致的設計對于正常足弓的人來說非常友好,但對于扁平足(低足弓)的人來說則不太適合。因為傳統球鞋對于非正常足弓的人來說都可以通過換特制鞋墊解決。但對于內置中底的鞋子來說更換鞋墊顯然會影響體驗。只能等之后這個系列的發展看看是否有特殊足弓型的內置中底來解決。
在緩震方面,尤其是鞋跟處的緩震材料是肉眼可見的,用手指按壓能清晰感覺到彈性反饋,感覺扎實。前腳掌足弓橫弓部分也有緩震材料加強,總的來說內置中底的緩震與貼腳方面表現優秀。
抗扭與側翻
在內置中底這一羽球鞋新方向而言,中底與大底分離之后抗扭與側翻是讓人比較關心的一個方面。抗扭不用走上球場能夠從一些基本的手RUA一下有個大概感受出來,總體來說,我覺得VG11的抗扭是過關的,只是鞋面為了更加包裹整體變得柔軟,從而鞋面的支撐性相對于有大面積合成革的VG1來說支撐性會有所下降。
對于側翻是一個不好把握的感覺,但是并沒有大家所擔心的會出現中底在鞋子內部滑動的情況,無論是VG1還是VG11中底與鞋子的位置固定都很牢固,用手抽出來相當費力氣,內置中底的側墻在這方面起到了雙重作用,既加固了中底與大底位置的連接,又讓腳與中底的位置緊貼。加上鞋面透氣網布軟性材料大量運用加強對腳的包裹,從而來彌補中底與大底分離帶來的與傳統球鞋相比的穩定性不足。
這應該是勝利在設計這雙鞋時就有過的思考。但畢竟是新的探索,尤其是VG11在追求鞋面的包裹感上相較于VG1的鞋面支撐性不夠,所以在高強度對局中從心理上還是會跟信任配置更高的VG1或者傳統經典9200。勝利本身對兩者鞋的定義就是競賽走向和輔助訓練,大家根據不同的局面也要做出相適合的選擇。
總結
VG11目前商家普遍是400左右的價格,新款這個價位定位的就是中端鞋,適用的也是平時強度不高的球局或者訓練用,而且還有著內置中底這一新系列的科技加持,內置中底的結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羽球鞋不能洗的煩惱,把中底抽出來擦擦晾曬一下方便是我覺得特別的一點。
再加上緊致的包裹感,在帶妹子休閑或者在中等強度局摸魚是神器選擇。顏值清新更容易吸引球友目光,包裹舒適摸魚兩小時也不會累。對于我這種打不贏就躺平的摸魚養生球友很友好。
但你要說,我打的就是高質量局,大跨步擊球,左右橫向快速移動是基本操作,我要上去和教練硬扛,和李梓嘉對轟,那還是更建議你穿已經經過亨得拉上腳的VG1。不過在疫情不明的當下,還是建議各路球友摸魚為主,保養一個好的身體,才能掙錢買菜。
內置中底的系列才剛開始,個人覺得可以再在外觀上做更多的創新吸引目光,在中底和大底的相對固定上做一些讓人能肉眼可見的設計從而增加球友對鞋子穩定性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