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當對手在自己的罰球區附近獲得直接任意球機會時,本方如何組織人墻進行防守?人墻從近端門柱開始直線延伸,一個人站在人墻外側,人墻要避免出現縫隙。
防守直接任意球時人墻的排法
人墻的布置必須要由門將指揮。首先,將球的位置和近端門柱連成一條線,在這條線外側要布置一人,因為為了避免罰球隊員從外側繞過人墻攻門,所以本方必須在外側布置一人,不能一切都指望人墻,門將也應當保證自己的視野。
其次,球隊要事先決定好在對方開球的瞬間由誰沖上去,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對手短傳配合之后打門。進攻方有的時候不會直接射門,可能會做出假動作,所以防守方要盡可能將防線向前推,迫使對方遠離球門。
1.集中注意力,迅速組成人墻
不管是直接任意球還是間接任意球,罰球區附近的任意球都要用人墻防守。人墻的人數要根據任意球的位置而定。排人墻這個工作的指示由門將發出,其他球員迅速進行準備。有時進攻方會趁對方尚未準備就緒迅速開球,完成破門,所以本方隊員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2.人墻不能有縫隙
人墻可由身高較高的隊員組成,通常情況下,(如下圖所示,本賽季巴薩主場4比1戰勝塞爾塔的比賽)人墻從右邊開始由高到低排列。當然,主罰球員如果在左邊,人墻的高低排列情況則剛好相反,總之最高的那名球員一定要封住守門員的遠角。同時,球員要將身體緊緊擠在一起,絕不能有空隙。如果對方射手腳法優秀,是極有可能直接瞄向人墻的空隙選擇打門。
3.注意對方“貼地斬”
有時進攻方射手會瞄準人墻腳下的空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地斬”。特別是場地比較濕滑時,主罰任意球的射手更傾向于選擇低彈道射門。防守方可以根據球場的濕滑程度作為標準,場地較滑則不起跳,或者選擇一名球員躺在人墻下面,因為對手極有可能會選擇一記“貼地斬”。
4.當心對手短傳配合
另外,進攻方為了引開門將的視線,有時會在開球的位置布置兩人,經過一到兩次短傳后再射門。因為直接任意球是從進攻方觸球的那一刻開始的,所以本方布置的要沖上的隊員要時刻做好準備,在對方觸球的一剎那迅速沖出,將自的身體“扔”出去,破壞對方的射門。
直接任意球的進攻
概況:在對方半場獲得直接任意球的機會后,由發球者判斷是否可以直接射門,如果判斷可以直接射門,那么最好采用多個人假裝開球的方式,使對方門將無法準確判斷防守線路。
策略1:讓對方搞不清由哪個球員開球
在球的位置附近部署兩人,讓對方無法確定由哪側球員開球。先助跑的球員可以做出假動作吸引對方門將,而真正的開球者之后瞄準反方向開球。
如下圖所示,巴薩對陣塞爾塔的那場西甲聯賽,塞爾塔隊的一粒任意球破門。阿斯帕斯與奧拉薩都是左腳球員,因此兩人都有可能在這個位置上進行直接攻門。所以兩人進行了一個小的配合,離球門較遠的阿斯帕斯裝作像是一個準備助跑打門的球員,而實際上是由離球門較近的奧拉薩完成了這腳射門。
此外,本方球員占據人墻前的位置以此來阻擋對方門將的視野,同樣也是一種有效的做法。如果看不到發球的位置,門將的反應速度就會變慢。
如下圖所示,梅西在球門右側23米處主罰直接任意球,布斯克茨在塞爾塔隊人墻的左側,利用自己超過190cm的身高來阻擋對方門將的視野,如果門將看不到罰球的位置,反應就會變慢。等球進入視野再去反應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因此進攻方采用此類措施,可以有效削弱對方門將的防守能力。
策略2:在對方人墻中插入本方隊員(拆墻戰術)
門柱和球之間的延長線,是防守方的防守重點。如果門將選擇在近端組成人墻,他自己一般會站在遠端門柱的位置。也就是說,像下圖這樣,本方一人插在對方人墻中,在開球的瞬間開始跑動(或向下蹲,總之,就是要躲避自己隊員的來球)。這時,對方人墻會產生空檔,進攻方獲得直線射門良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拆墻戰術,防守方有人墻戰術,進攻方當然要有拆墻戰術。
一定要在后方留人,防備對方反擊
進攻方在對方人墻前布置隊員時,要特別注意提防對方的反擊。如果任意球打到人墻或丟球,布置在人墻前的球員會來不及做反應。如果防守方趁機反攻,進攻方將不得不在人數劣勢下進行防守。因此,在球隊使用直接任意球等定位球戰術時,一定要在后方留2-3個人。
如上圖所示,我們來看看巴薩在獲得直接任意球時是如何進行人員分工的。17號格列茲曼在球場的最右側,他的職責是隨時準備補射,而站在人墻右側的布斯克茨則負責阻擋對方門將的視野;當梅西如果不選擇直接攻門,而選擇傳球的話,在布斯克茨右側的人群之中的皮克,阿圖爾等球員的職責就是頭球搶點;而在人墻身后的3名球員則是負責防對手反擊的。
寫在最后的話
通過直接任意球取得進球在球場上屢見不鮮,但是想要靠一己之力直接輕松破門得分似乎也沒那么簡單,它的一系列動作需要與隊友通力合作,配合才能夠實現。梅西的腳法再好,沒了布斯克茨對門將視線的阻擋球也不一定能進。直接任意球看上去是罰球者一腳打進的,但這粒進球的功勞一定是屬于全隊的。
直接任意球的攻防策略就像是矛與盾的關系,不能說那種策略更有效,還是要看是誰用,怎么用。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亦或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