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用的是普狂3配Stiga OC,正手40,反手39。狂3的特性大家都知道,粘,轉,二跳下沉,缺點是灌與不灌性能差別太大,雖然這樣,也不愧“萬能膠”的美譽。如果你新得了一款底板,還不熟悉,也不知道配什么膠,那就用狂3吧。
換
焦點3的原因純屬誤會。有次去打球,自己的拍子不在手上,就從老爸那拿了塊729成品拍,估計有10年以上的歷史,一面膠皮老化得厲害,基本不能使用,另一面紅色的,表面已經氧化,不過氧化層很均勻,形成一層薄薄的白霜,看上去象是澀性球拍。沒想到這塊板子打起來居然感覺很好,很透板,只要動作正確,發(fā)力很好,特別是摩擦感很清晰。從此就想換澀性膠皮了。
正好剛換了Stiga TO不久,當時配的是正手海夫藍鯨2訓練型,反手729天翼。藍鯨還是不錯的,感覺不比狂3差,價格只有3分之2。最大的不同是不用灌膠。之所以放棄,是因為一來本人打不透(力道有限),另一個是因為本身重量還是重了些。
之所以選擇焦點3,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它的一系列特點讓我覺得很稱心。詳列如下:
(1)透板:這個結論在壇子里到處都是。普遍地要加個形容詞是“太”,意思是過了。不過對我來說,這個應該不是問題。
(2)輕:套膠的裁剪后重量據(jù)說只有40克,這太符合我的要求了。
(3)無須灌膠,灌也灌不進。一個字,省事,再一個字,健康。
(4)便宜:一張50,比起外套動輒上百幾百的價格,不心疼,現(xiàn)在我連保護膜也不貼了。雖然也氧化,但是速度慢太多了,而且不象粘性的氧化起來那么惡心。
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我先買了一塊焦點3。指標如下:黑色,40度,厚度2.0。一開拍,感覺是100個不習慣,這個套膠的確太透板了,球象是直接打在底板上,球也不轉了,發(fā)球,拉球完全沒有感覺,全都出不來了。打了一段時間以后,逐漸適應,我也發(fā)現(xiàn)另一個讓很招人喜歡的特點,特別對于我這樣的手感遲鈍的愛好者。這個套膠的發(fā)力特點是非常線性的,就是人發(fā)多少力,套膠就發(fā)多少力,幾乎成正比。這個特點光是套膠是發(fā)揮不出來的。比如配上OC這樣的板子(那種發(fā)力小,力反饋更小,大發(fā)力時,力起來,力反饋越大)。這2個配一起一定會相互制約。這也是為什么不推薦焦點3配軟板的原因吧。狂3的特點某種程度上和OC的特點是一樣的。這種特點其實并不利于初學者。基本這一特點,焦點3在拉球的時候,速度和弧線都很規(guī)矩,沒有象狂3那樣賊的2跳。
順便插一句關于OC配狂3的經典忽悠語錄,那就是這個板子底勁大,越大發(fā)力越爽,描述基本正確,但結論并不適合初學者。初學者還是應該用比較線性的底板和套膠,先把動作固定下來,再去用OC這樣的板子練習發(fā)力。
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以后,準確地說是1個多月的時間,我覺得40度的焦點3還是太軟彈了,底勁不夠,應該放在反手,于是重新買了一張42度的。42度和40度相比,特性基本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因為海綿硬了,所以底勁要好很多。
總的說來,焦點3是一款比較適合初學者的套膠,適合以快攻為主的打法。因為不是粘性,不容易造成強烈的旋轉,同時對旋轉的來球的敏感性也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