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地
一個真正抓得住地而又厚實的抓地紋路,無須擦拭,無須磨合,甚至還能在外場使用,誰想得到呢?基于Soldier 12的波形人字紋圖案,Lebron 16使用了很基本的線條來提供近期來最好的抓地之一。這個圖案很深,而且紋路之間相距較遠,這讓灰塵變得不是問題。在測試的兩周之內,我只擦拭過一次鞋底。在Lebron 15橫向抓地的不足之后,Lebron 16在這方面做了一個質的提升。再次聲明,就外場使用來說,至少幾個月是沒問題的。外底橡膠沒有90年代那些球鞋那么硬,但要比如今大多數球鞋都堅硬得多。不過切記,當外底燃燒殆盡之時,氣墊是會被磨破的。
緩震
Lebron 16的中底看上去和Lebron 15一樣,但感受卻有不同。大家應該已經知道Lebron 15上的Zoom Max有多么牛逼了,你可能也已經知道其氣墊形變會帶來橫向移動時的潛在不穩定。在Lebron 16上,這已不是個問題了。Lebron 16的中底穿起來更硬一些,它依舊提供了市面上數一數二的減震保護,但感覺上更快更順滑了。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氣墊氣壓加大還是泡棉密度加大,但你現在能感受到的是迅速的回彈而不是陷進鞋里。當你在一個席夢思或大蹦床上跳時,那種塌陷感會讓你的動作有延遲。如今,這個“蹦床”小了,回彈率加大了,塌陷感自然也就少了。長話短說,Lebron 16的腳下感受比Lebron 15更快。
材料
Lebron 16使用了牛巴戈(后跟以及鞋舌)和Battleknit 2.0。牛巴戈并不是最高級的材料,但這比2018年的大多數球鞋材料要好,后跟起初有一些僵硬,導致了輕微的后跟滑動,但幾場之后就會沒事的。就新版Battleknit來說,去年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盡管就橫移來說,編織鞋面并不是穩定性最好的選擇,但Battleknit 2.0之下有一層尼龍材質來提供一定的支撐,它讓你在做正常動作時保持順暢,但在橫移時能保持鞋側材質沒有過多形變,二者兼得。
包裹
起初,我不是很喜歡這雙鞋的包裹。我覺得后跟滑動有點嚴重,前掌空間又有點太大了。幾場球之后,鞋面更加靈活并軟化了,這讓我能在前掌部分把鞋帶拉得更緊一些。后跟部分需要磨合的時間就更長了,接下來,歡迎進入Lebron 16的重穿鞋帶之旅:如果你已經有了這雙鞋,你應該會知道我想說什么;如果你還沒有這雙鞋,請仔細讀以下的文字。Lebron 16的系帶系統可寬可窄,鞋面上有額外的鞋帶孔,就像adidas的Dame 3和Harden Vol.2一樣,這使你能夠擁有更加個人化的包裹。在穿了幾天之后,我決定重穿鞋帶到外側較寬的鞋帶孔來獲得更好的包裹。拉緊鞋帶已經夠難了,鞋舌上的Flywire是主要問題,重新的Battleknit上穿鞋帶簡直是一種折磨,尼龍材質太緊了,鞋帶很難順利穿進孔中。每雙鞋重穿鞋帶差不多得花15分鐘,沒準指尖都會磨破。不過,這波操作讓后跟滑動問題完全消失了,所以我猜這些時間和精力還是值得的。無論如何,在我第四次穿著之后,這雙鞋已經能夠扎實地包覆住我的腳,我建議按照正常碼購買。
支撐
Lebron系列從來不缺支撐,它的主人6尺9寸并有270磅重,設計師當然得按照格斗靴的標準去設計球鞋。這也是Battleknit 2.0讓人驚喜的一點,盡管編織鞋面在支撐這方面看上去有些風險,但緊實的編織和牛巴戈材質提供了可靠的橫向穩定性和包裹,這讓中底不會因形變而發生側移。再次聲明,系帶系統讓你的腳能夠在橫移時紋絲不動,只要你耐心鉆研出最適合自己的系帶孔。與Lebron 15相比,Lebron 16最大的區別在于中底。如上文所說,Zoom Max穿上去硬了一些,這也使其形變程度更小了。在邊緣部分,你不會再因為橫移或切入而覺得氣墊過度形變了。在這之外,Nike還在這雙鞋上加入了防側翻設計。這些防側翻設計并不大,但提供的穩定性卻恰到好處。球鞋的底盤相較Lebron 15更寬,這一點也為綜合穩定性添磚加瓦。
總結
在16代簽名鞋之后,我沒法明確說出我最喜歡的到底是哪一代,因為這個系列一直在變化。Nike在Lebron 16上修正了前代的大多數問題,而Lebron 15本身已經是雙好鞋了。Lebron 16上有更好的抓地,更穩定的中底,更具速率的緩震,以及更具包覆感的鞋面。如果你是一個全能型球手,或者你只是愛打籃球,Lebron 16會適合你的。這雙鞋幾乎覆蓋了所有必要屬性,也是市面上最有趣的球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