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SHOX作為制鞋史上經過最長時間開發和最嚴格測試的產品,經過了16年馬拉松式的研發。有時我會想,NIKE研究了16年才發布,不是技術不成熟,而是在等卡特長大。在很多人心中,shox就等于卡特。2000年扣籃大賽,卡特讓taichi成為經典,因為鞋子的平凡無奇,人們驚嘆的是卡特的天賦;2000年奧運會,卡特上演“死亡之扣”,讓自己和SHOX BB4一扣封神。所有球迷,鞋迷不禁開始意淫NIKE這一“神奇”的新技術。
shox伴隨著卡特走向巔峰而盛極一時,也隨著卡特被傷病拖垮而走向沒落。雖然日后日益改良的shox技術變得更加舒適和穩定,但也再不復當年的市場號召力,不禁讓人唏噓。
shox已不在江湖,但江湖還留有shox的傳說。我身邊就有眾多shox的擁躉,喜歡的鞋款主要集中在BB4,VC1-4代。受眾人群也毫無例外一水的高大壯,似乎在很多人的概念里shox只適合大體重的朋友,其實不盡然。當年的BB4在聯盟里就像如今的HD2012一樣流行,從大姚到卡特,再到白巧,幾乎涵蓋了所有位置所有風格的球員。
外觀:8分
收到鞋子的那天,正好在公司,迫不及待的開箱把玩,公司女同事圍觀后給出的評價就倆字兒“壯,重”。重的事情咱們放在后面,先單說說強壯,魁梧這點。BB4視覺上的魁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后掌的四根大氣柱,在我們這一代人眼中,它就像村東頭王寡婦的豐乳肥臀一樣迷人。多少人希望鞋子安上彈簧的夢想以一個真實的形態呈現在你的面前,這種視覺沖擊力在那個時代是秒殺性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駐足在NIKE專賣櫥窗前哈喇子流的都快把臺階給淹了。但是和原年相比,氣柱的高度降低了一些,雖然不明顯,但比較可以看出鞋子不如原年高大立體,加上鞋側的立體圖形是縱向的,顯得相對有點扁長,我42的腳,看著都像44的了。就像8孔AJ1就是會比9孔的差點味道一樣。這次的復刻外觀除了在鞋面材質以外,完全保留所有經典細節,代表身份的五點標志,后跟的5條軟膠條,散發著金屬質感的TPU承托盤等等。鞋面放棄了全皮材質有點小小的遺憾的,不過絨皮的使用還是增加了球鞋的整體質感,也和他lifestyle的定位比較匹配。做工方面還是比較用心的,無一處溢膠,唯一的瑕疵就是鞋舌內側縫線處多出來了一截,非常影響穿著,這一點我們放在后面再說。
BB4我個人一直覺得是一雙意義大于外觀的鞋款,他并不如噴,風那么的騷,也不如大氣墊系列那般霸道,但是她劃時代的氣柱光環加持,便足以穿越歷史成為經典;而12年后,還能有機會再把她穿在腳上,繼續幫助我增高,已經讓我像找回初戀情人一般興奮異常了。
緩震:7分
前zoom后shox的配置被事實證明是shox使用在籃球鞋上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方式。NIKE在VC1-3代大力推廣了全掌shox之后,伴隨著卡特開始受傷病困擾,從VC4開始又回歸到了這一經典配置上來,并且一直保持至今。雖然我不信卡特膝蓋廢掉完全是由shox造成的,但這一輪回,只能說NIKE為shox找到了屬于她的“于謙”。當年VC5在我這兒野球場上的普及度高的嚇人,當時500多的行情價讓這款鞋成為了非常出色的實戰利器。
今年的BB4前掌zoom腳感依舊明顯,但和原年相比,相信zoom的大小,厚度都有所縮水。Shox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稱呼她為氣柱,但很可惜她里面并沒有充壓氣體。摒棄當年對她先入為主的成見,我漸漸理解shox的真正意義。shox圓柱一方面分散沖擊力,提供緩震效果的同時,更側重的是及時提供對后跟的支撐,將沖擊力的能量轉化為動能。根據這一理念,在籃球運動中,shox本身并不需要也不允許產生過大的形變。和12年前相比,我差不多重了大概有20斤,這也讓我如今能夠多少體會到一點shox的優點。
從實戰效果來看,前掌zoom依舊給力,啟動迅速,反饋很直接。后掌的shox表現也很穩定,尤其是側向移動的支撐很有韌性。不過介于腳踝傷勢未愈,在這一期評測中多少有些收著了,落地時盡量依靠前掌,這一點將在日后的長測中持續關注。
舒適度/重量:6分/6分
在這兩項上BB4作為一個12歲的大叔劣勢就體現的比較明顯了。鞋面采用了真皮和絨皮,這雖然讓鞋子的質感很上檔次,但是透氣性也是很讓人捉急。在實戰之前特意穿出去逛了兩次街,碰上廈門周末暖陽,氣溫直接上了20度,一路下來有如進了桑拿房,那感覺真是痛并快樂著。
一體化鞋舌提供了異常優良的包裹性能,和原年相比也不遑多讓,在實戰中鞋腳一體,每個動作都得心應手。但這同樣是把雙刃劍,鞋帶不能綁的太緊,鞋內的松緊帶會勒的足弓疼,后來鞋帶稍微放松一點,這一問題得以緩解。
而此次BB4復刻最大的坑爹之處就是取消了猴爪,而又沒有增加腳踝部分的填充物。致使實戰過程中鞋子不跟腳,出現松脫的情況。雖說是走lifestyle路線,但這落差也太大了。這個問題本來可以通過綁緊點兒鞋帶來緩解,但綁太緊又足弓疼,這個矛盾叫人如何是好。所以如果是比較高強度的籃球對抗,個人并不建議選用這樣的籃球文化鞋。
之前有提到鞋舌內側縫線處多出來了一截,當你綁緊鞋帶會非常硌腳,明顯的異物感就像喉嚨里卡了根魚刺。這個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做工方面的個案,所以走路穿著的時候請盡量放松鞋帶,實戰中請盡量選擇厚襪。
至于重量,你懂的。且不說皮面材質,shox模塊一直都是用料良心的存在,盡管如此,她還是我的菜,不重磅能叫籃球鞋么。
抓地力/耐磨:9分/8分
本次復刻的BB4有著令人超越想象的優異抓地力,還記得街舞風雷廣告里貫穿全片球鞋摩擦地板發出的銷魂的“嘰嘰”聲嗎?此時她就是世間最美妙的一件樂器,就像車手聽見馬達轟鳴聲那般令人特血沸騰。寬大的外底提供了出色的穩定性,大面積人字紋外底早已被打上了“靠譜”的標簽,在急停急起的每個瞬間,無不使命必達。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鞋底紋路,沒有之一。
至于耐磨度, 需要長測來驗證,不過籃球文化鞋的定位,讓我對她并不抱有太大的幻想。
性價比:9分
本次復刻的定價在這個通貨膨脹的時代居然比原年還低了51塊,令人匪夷所思。雖然簡配了猴爪,但是做工,用料都屬中上乘。更何況這是卡特奧運配色的首次發售,對于很多人而言,購買只需這一條理由足矣。市面現在行情基本已經低至5折,這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感嘆,我只能說,鞋子有價,回憶無價。
綜合評價 :70分
此時來評測一雙12年前的鞋子是有些殘忍的,就像讓一個老兵褪下了他身上最后一絲榮光。shox技術伴隨著卡特這么多年一同浮沉,如今近乎銷聲匿跡,也許再過幾年,那些孩子將不再知道NIKE曾經用了16年的時間打磨出一項新技術,我們也只能通過視頻來追憶卡特那前無古人,可能也后無來者的“死亡之扣”。從商業角度來看,shox是失敗的,就像煙火,短暫的璀璨之后是歸于沉寂。但是那代表的是NIKE對于新科技的追求,對于飛得更高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