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震:9/10
Hyperdunk X的中底采用的是phylon泡棉中底+前后分離式zoom氣墊,其中前掌是扇形zoom氣墊,后掌是馬蹄形zoom氣墊,高低幫版本是沒有區別的。而這也是很多Nike優秀實戰鞋的標準配置了。氣墊在中底里的擺放位置很適中,靜態感受來說,在初上腳就可以較為明顯地感受到zoom氣墊的軟彈與反饋感。動態的緩震表現來看,后跟的氣墊雖然并不會像adidas的boost中底那樣給予很讓人有好感的所謂"踩屎感",但實際的緩震效果來看,絕對是夠用的,本人多次高強度的全場實戰下來,尤其是搶籃板的腳后跟落地,是沒有震腦感后腳后跟不適的現象的。而我在三分投籃,外線持球啟動突破時,前掌zoom也能提供不錯的緩震和較為靈敏的啟動與場地感。可以說,這雙鞋的緩震系統基本可以為絕大多數籃球愛好者帶來"落地不震腳,啟動不拖沓"的舒適感受,這也符合Hyperdunk"團隊鞋"的定位,即每個位置的球員都可以上腳。只要你不是體重特別大(超過100公斤),或者對"踩屎感"很執著,那么你絕對會對這雙鞋的緩震特別滿意的。
抓地:8.5/10
這雙鞋的抓地表現可以大概分為兩個部分來說,室內和室外。這雙鞋有兩種外底,一個是純白配色的水晶底,另外大部分配色都是橡膠底,紋路都是類似波浪的紋路。在室內木地板來說,在磨合了幾場,把外底的那層蠟磨掉了之后,兩雙鞋的抓地力表現都是非常優秀的,基本上可以達到"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指哪打哪"的水平,不過總體上室內表現水晶底是要略好過橡膠底的。不過由于沒有為轉身動作設計前腳掌內側的圓圈紋路,取而代之的是開窗外露zoom氣墊,所以當做轉身動作時,這雙鞋的表現會稍微有一點生澀。在室外時,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由于水晶底容易吸灰的特性,所以在室外水泥地,當穿水晶底版本實戰時,偶爾會有打滑的情況出現,但也絕不是溜冰鞋的水平。但當我穿橡膠底版本實戰時,抓地的表現卻很不錯,明顯是好過水晶底版本的。綜合來看,我也愿意對抓地力給出8分這樣一個不錯的分數。
抗扭:6/10
這雙鞋的抗扭轉水平是我覺得這雙鞋里實戰表現最差最拉垮的一項,也是很多人覺得這雙鞋拉垮平庸的原因之一。在官方表述和很多up主的拆解圖里來看,這雙鞋是有抗扭片的。但實際的球場表現來看以及我自己的個人感受來說,這雙鞋的中底剛性是比較差的。不但鞋底可以輕松掰到對折(雖然本人并不認同"掰不動球鞋=抗扭轉優秀",但是個人認為如果鞋底前后和左右強度太低的話,確實會降低球鞋扭轉性能),而且這雙鞋的鞋身也沒有用強度很高的材料,這就造成了這雙鞋的抗扭對比前幾代來說是十分不合格的。因為我自己有一點足底筋膜炎,所以對實戰鞋的抗扭轉性能也比較看重。在實戰過程中,當我做一些蹬地突破的動作時,腳底板有時候會有一些疼痛感,所以我都會在網上買一雙碳板墊在這雙鞋里來解決抗扭問題。然而奇怪的是,我的有這雙鞋的腳型正常的朋友在穿這雙鞋實戰時卻沒有腳底板疼的這種感覺,所以個人認為這雙鞋的抗扭對于足部沒有什么傷病或者腳型正常的人來說是及格,但是對于有足部傷病,或者說扁平足來說這雙鞋的抗扭是稍微有點拉垮的,所以綜合來看,這雙鞋的抗扭只能是6分勉強及格的水平。
防側翻:7/10
類似于抗扭,這雙鞋的防側翻也是很多人吐槽的一點,甚至有的人直接就評價Hyperdunk X為"崴腳神器"。就我個人而言,這雙鞋的防側翻雖然說不上優秀,但也絕對沒有到拉垮的水平。借用我很喜歡的球鞋測評博主,XCin馬也哥的圣經詠唱——"防側翻三要素"來評價。一雙鞋的防側翻就是看前掌重心高度,外底加寬防側翻設計以及外側包邊是否堅固。前掌重心高度來講,我這里并沒有前掌厚度的具體數據,我個人的穿著感覺來看,這雙鞋的前掌高度雖然沒有庫里7這樣的后衛鞋那么輕薄貼地,但也遠沒有AJ34,馭帥13?那樣重心過高,屬于一個適中的水平;從外底防側翻設計來看,這雙鞋是有很明顯的防側翻設計的,中底有加寬并設計了顯眼的防側翻角,但防側翻角的硬度一般,甚至有點偏軟;再從包邊設計上來看,這雙鞋的前掌包邊就是簡單的phylon泡棉上翻的包邊設計,并沒有額外的類似AJ34,李寧音速8那樣的硬質塑料片包邊加固,再加上這雙鞋的phylon中底的密度在眾多耐克籃球鞋里是屬于偏軟的水平,綜上來看,這雙鞋的防側翻性能是存在一定的讓球員崴腳受傷的風險的。但相對于很多"崴腳神器"來說,Hyperdunk X的防側翻性能也算不錯的,只要你不是強到有職業球員的水平兼具歐文的打法,那么你就不用太擔心崴腳的問題,實際上本人穿這雙鞋實戰了也超過一年了,也從來沒有過崴腳的現象發生。
鞋面支撐:7.5/10
就我自己觀察,Hyperdunk X這雙鞋的鞋身使用的是普通的工程織物面料,而鞋舌和鞋身內里使用的是類似太空棉的面料,高幫版本的鞋幫處也有著加固設計。鞋身側面有著Nike Swoosh圖案的面積可觀的塑料制成片,可以提供不錯的側向支撐。鞋帶系統方面,這雙鞋也采用了nike慣用的flywire飛線系統來加強支撐性??傮w來說,這雙鞋的鞋面支撐還是不錯的,屬于差強人意的水平。
包裹性:9.5/10
包裹性可以說是這雙鞋的另一個亮點了,之前有提到,這雙Hyperdunk X鞋舌和內里采用了類似太空棉的材質,實際的穿著感受來講是十分舒服的,幾乎不用磨合,而且實戰過程中也不會有磨腳的情況發生。用來比喻的話,就是感覺這種材質像是記憶海綿一樣,可以很好的貼合你的腳型,飛線鞋帶系統也可以帶來很好的包裹性。另外,這雙鞋的后跟采用了一個向里內收的后跟設計,加上不錯的后跟填充和硬度客觀的"港寶",只要你的鞋碼不選的太離譜,就絕對不會有不跟腳的情況發生,而且會有鞋腳一體的感覺,實戰時你會忘記你在穿鞋,彷佛鞋是你腳的一部分。唯一的不足,是因為后跟設計偏低并且是內收的設計的關系,不穿籃球襪或者穿的是低幫襪的情況下,會有磨跟腱的感覺,如果穿上高幫籃球襪的話,這種不適感就沒有了。
耐久:7/10
這雙鞋的鞋面和鞋底的耐久都比較一般。由于鞋面材料的強度不是特別大,所以穿久了之后稍微有點松垮的感覺,這對于追求極致包裹感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勸退項。同時,這雙鞋無論是水晶底版本還是橡膠底版本都是不太耐磨的水平。之前我基本上只在室內穿這雙鞋,基本上沒有磨損。新冠肺炎疫情后,澳洲的球館全部關門,所以我就只能在室外球場打打了。上面那張展示鞋底紋路的圖是我在室外水泥地打了5次2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的實戰后的磨損情況,可以看出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磨損,甚至可以說并沒有比"橡皮擦"球鞋強出很多。不過也有可能因為我的鞋是在澳洲買的,并沒有XDR橡膠科技,所以耐磨水平就很差,也許國內的XDR版本會好很多。不過總的來說,經常在室外打的人,或者很在意耐磨的學生黨可能就要勸退了。
設計:9/10
設計的話,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偏向于見仁見智的問題了。就我個人而言,這雙鞋的設計或者是顏值還是很不錯很哇塞的?;旧峡梢钥闯觯蛐庑蔚脑O計語言(鞋身側面正中間的nike swoosh、鞋身流線型設計、較低的后跟)是繼承了上一代的Hyperdunk 2017和Hyperdunk 2016的。而中底前后分離zoom的設計,則是可以看作是為了球鞋銷量的保守的做法,畢竟前后zoom的設計不管怎么樣永遠是不會出錯的。顏值方面,多種團隊配色,偏純色系的設計也是有著簡約的美感的。整體而言,包括這雙Hyperdunk X,整個Hyperdunk系列的設計都是屬于一個比較優秀的水平。
重量:10/10
根據網上很多up主或者測評機構給出的數據,這雙鞋42.5碼的單只重量大概在356克左右,屬于一個非常輕盈的水平了。雖然沒有科比5或者Hyperdunk 2011 Elite那樣動輒300克以下的"變態"水平,但是Hyperdunk X本身定位為適合于球場所有位置的團隊鞋,對比李寧馭帥13的450多克,米切爾一代的430克,匹克態極閃現一代的468克等,已經是屬于非常輕質的重量區間了。
透氣:6.5/10
這雙鞋的透氣性屬于一個偏差的水平,無論是鞋身的工程面料還是鞋舌的太空棉材質,都是不太透氣的,尤其是夏天打完球,自己能感覺到球襪是比較濕的。不過我本身對透氣性是不太看重的,因為我沒有汗腳(滑稽.jpg)并且打比賽過程中其實透氣性能的好壞其實是影響不到我的(因為我覺得透氣性再好的球鞋,劇烈運動完之后足部還是會感到悶熱)。不過在意透氣性或者有汗腳的同學就要慎重選擇了。
總分:80/100
由于抗扭轉性能以及有些方面的瑕疵,讓這雙Hyperdunk X并不能成為像科比4代,杜蘭特12代,Hyperdunk 2017,AJ32代那樣的實戰神鞋,尤其是當它的"哥哥"——Hyperdunk 2017精英版珠玉在前,且往年的Hyperdunk經常成為眾多up主的當年年度實戰鞋推薦的top5時,人們當初對這雙Hyperdunk系列的最后一代便有了過高的期待。期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當這雙鞋發售后,人們發現它并不能與Hyperdunk 2017相提并論時,"平庸","拉垮","辣雞","崴腳神器"等負面評價便紛至沓來。但是拋開抗扭轉性能來看,這雙鞋的其他實戰性能還是很能打的,優秀的緩震,不俗的抓地力與舒適的包裹性,加上出眾的鞋腳一體性,適配場上所有位置(小到一般的控球后衛,大到周琦,約基奇等大個子中鋒都有上腳這雙鞋)的屬性。即使不是實戰神鞋我想它也可以成為一雙不錯的實戰選擇,至少粗暴地把這雙鞋與"平庸","拉垮","崴腳神器"聯系在一起是有失公允的。并且抗扭轉差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定制鞋墊,碳板鞋墊等方式來很好地解決。對于經常打室內,足弓正常,足部沒有嚴重傷病的人來說,這雙鞋我認為是一雙實戰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