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
包裹方面,海沃德3確實和一些賽車的駕駛體驗類似:在窄小的空間里,感到無比的束縛和壓力。這也是海沃德3帶給我的體驗:狹窄,強束縛,還有些許異物感。
偏瘦的楦形,對于寬腳型的我來說,剛上腳就能感受到極致的緊,不過在磨合一段時間后,前掌的網面材質會慢慢撐開,達到相對貼合且舒適的包裹體驗。當然了,對那些痛恨穿鞋需要磨合期的朋友來說,我只能這樣提醒各位:寬腳慎選。
這種強束縛的包裹體驗,即使是剪掉內外兩側的魔術貼,也幾乎不會影響海沃德3的包裹,對那些腳型剛好和海沃德3適配的朋友來說,算是一大福音,后跟沒有出現過不跟腳的情況,整體的鎖定和支撐表現都堪稱一流。
但是內側這跟斜杠TPU,卻帶來了不必要的異物體驗:當你在做側向蹬地等動作時,鞋內側的形變,會讓你的腳與內側TPU產生擠壓式的接觸,帶來明顯的卡頓感。注意,這樣的卡腳體驗和海沃德2的卡腳完全不同:海沃德2是因為上翻TPU弧度較高,中底材質偏軟,導致足部發力時出現足弓處卡腳的情況。
而海沃德3的卡腳部位則是鞋面區域,前后端都是相對柔和的鞋面材料,結果中間硬質的TPU,直接打破了內側的“和諧”,異物感的凸顯也成了情理之中。如果內側區域是使用飛線結構來進行鎖定,而不是為了和外側結構對稱,做出呼應的設計,這雙海沃德3的包裹體驗,可能會再升一個層級。
對比強悍卻有瑕疵的海沃德3,全城9在包裹方面可以說是完勝。不僅有合理的楦形和包裹舒適度保障,在實戰過程中,鞋面幾乎沒有什么異樣的體驗,簡單總結就是一個詞:合理。
中底
中底方面,海沃德3的前掌氮氣體驗非常直觀,初上腳時,你就能明顯感覺前掌有一塊彈性很足的材料在和你互動,就澎湃體驗來說,海沃德3前掌的Q彈感,是要比全城9的前掌Boom明顯一些的,這也是海沃德3靜態環節的優勢。
實戰過程中,無論是垂直起跳還是啟動響應等環節,海沃德3的前掌表現都很不錯,不拖沓的同時,還能給到一定的助推感。全城9則因為前掌偏厚的原因,在啟動表現方面,略微拖沓了一些,其它方面,兩雙鞋前掌的動態表現,基本上,打成平手,都能在場上帶來額外的助推感受。
至于二當家的競爭,全城9身上調教過的云科技表現要更加出彩一些,軟彈適中,能給到超出預期的后掌緩震體驗,而海沃德3身上的Flashedge偏韌了一些,響應性更強,但后掌的緩震極限還是低了一些,即使外側做出了結構調整,也避免不了后跟落地時明顯的震感。
對了,說到外側結構,咱就不得不拿出防側翻三要素來進行對比論證了:第一,重心不能過高。海沃德3重心偏低,過關,全城9重心適中,勉強過關。第二,外側有做額外的加固,很明顯,海沃德3的前掌區域留了一道切槽,在起跳落地時,穩定性會打上一定的折扣,不太過關。全城9的上翻加固鎖定明顯,過關。第三,有明顯的防側翻設計,海沃德3和全城9都有,過關。
單論防側翻表現,全城9顯然是優于海沃德3的。但這也不代表海沃德3的防側翻表現一無是處。實戰體驗時,你能明顯感覺到外底防側翻角的支撐性,跑跳過程中并不像某些崴腳神器一樣有那種揪心的感覺。
或許設計師這樣處理的初衷,是想和KD14一樣,做出提升靈活性的切槽。但它有別于KD14的處理在于,KD14是以一個肥厚寬大的外底作為基礎,同時它的切槽針對點只有一處,并且在切槽以外,額外加了道TPU在外側予以支撐,從而來達到“靈活胖子”的目的。
而海沃德3,更像是在原有的TPU身上挖兩個洞,做出有線條感和速度感的設計,性能方面的表現,更多留下的是破綻,而非提升。即使這樣的破綻不至于致命,但對廣大消費者來說,70分的保護性,肯定是不如85分的產品有保障的,很顯然,相對規矩的全城9拿到了更高分。如果以整體中底表現來評價的話,這一輪最終勝出的鞋款,還是全城9。
外底
抓地方面的表現,在室外環境下,海沃德3和全城9的表現都很不錯,但在室內有一定灰塵的場地,全城9的抓地表現,比海沃德3還是要穩妥一些的,起碼在海沃德打滑的情況下,全城9的抓地性能,相對要可靠一些。
耐磨方面,實戰場次和時間一樣的兩雙球鞋,全城9的磨損痕跡更為明顯。就耐磨表現來說,橡膠底材質的海沃德3要更勝一籌。聊到外底,海沃德3的外底其實也有一道“鏤空”,但這個空隙里如果掉進幾顆小石子,很可能就扒出不來了,除了呼應賽車的主題細節外,它的存在和全城9的鏤空一樣,沒有額外的性能價值。